狂人日记中在中学校时指什么

狂人日记中在中学校时指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
《狂人日记》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①把握小说内容。 ②透过狂人的大哥、“余”和“狂人”的眼睛,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 ③试着理解小说主题。
④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索鲁迅小说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课时:3---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①阅读小说,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②感受“狂人”在大哥眼中的形象。
一、
1、导入(可由《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入) 2、介绍小说创作的原型
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不过不是小说开头所写的“余昔日在中学校时的良友”,而是鲁迅的一个亲戚,在西北作幕僚,忽然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来躲避,可是没有用。他虽然住下了,但还是很恐慌,要逃跑,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鲁迅安顿他,劝慰他,却苦于怎么说都没有用。有一天这位亲戚极为恐惧地朝鲁迅喊:“今天就要被拉去砍头了!”并颤抖着拿出一封绝命书。鲁迅认为他精神错乱了,送他去池田医院时,沿途的巡警又吓得他面如土色。医院里治了一星期,无效。鲁迅托人送他回了绍兴。这事发生在1916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酝酿了两年之久。
二、认真阅读小说,说一说自己读不大懂的地方。 老师可画一画重点字词。 三、研读序言
研读目的:鲁迅在小序中实际早已先置了引起日后争论不休的三种观点,他在正文之前安排了一个小序,小序虽短,却有三人出场,他们对狂人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正是这三种态度,赋予了狂人多重形象的特征。
1、 小序中一共有几个人出场? 狂人的哥哥,我,狂人 2、 结合小序中对大哥的描写,思考大哥对狂人的态度。
问题一:阅读小说的第三、四、五、七、十、十一节,画一画写大哥的句子,看一看狂人眼中的大哥是什么样的人? ①吃人的人
②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
③大哥教唆“吃人”(讲书的时候说“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④狂人要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下手。

⑤因狂人说破他们的“隐情”,“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忽然显出凶相”,给狂人罩上了“疯子”的名目,以便“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 ⑥妹子是被大哥吃掉的
⑦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引咎于“大哥正管着家务”。
问题二:阅读小序中对狂人大哥的描写,见到“远道来视”的小序叙述者“余”,“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以向旧友证明弟弟“当日病状”,并告知“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思考,狂人的大哥对待狂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提示:狂人的大哥能够坦然面对狂人对他如此歪曲与攻击,显然是把狂人的话不当话,疯人的言语无效,把他看作是个曾害神经病的患者,一个真的“疯人”。 第二课时
(内容较多,一课时不一定够) 课时目标:
①感受小说叙述者“余”心中的狂人形象。 ②大体理解小说“吃人”的内涵。 一、小序中我用什么词来形容狂人? “迫害狂”,准确地讲,应该是“被迫害狂” 问题:
1.“余”以“迫害狂”来形容狂人,但是小说中他并没有写一个受了什么超乎寻常的被迫害者,而是写了一个害怕别人吃的被迫害狂,阅读小说的第二、三、四、五,哪些人想害他?
提示:赵贵翁、一路上的人、小孩子、街上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我的哥哥、医生都想害他。
2、而这些人和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狂人的真实遭遇?
不是,完全是狂人的心理感受。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是错位的。
补充:中国传统小说是以情节性为主的,直接写人物为主的,叫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都是人物本身的动作和对话的连续性。而鲁迅的短篇小说,情节可以不作完整的交代,情节的连续性,可以处理成断断续续。而是在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的错位中,营造人物的内心结构。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茶坊的感受是“穷死的”,鲁四老爷的感受是“死的不是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
3、 狂人为什么总是感觉别人都想吃他,在刚才读的这几小节中,他为自己找到的大家要

吃他的原因是什么?
P45,第二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现实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第三节,狼子村的一个大恶人...被吃了,马上联想到自己“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
,可就难说了。”踹了古家的簿子如何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狂人? 此中的比喻不仅交代了狂人的过去,也点明了狂人致命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在“我”的心目中,狂人不是大哥心目中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勇猛的反封建的斗士形象。 二、从小说中的“我”对日记的撮录,思索“吃人”背后深刻的内涵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得知,《狂人日记》共两册,经“我”“撮录”后仅余不到六千字,其间的删减不可谓不大,因此我们可以说《狂人日记》正是“我”用狂人话语,按自己的观点思路串联而成。
1、序言中提到这样一句话,“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息易去。”(可让学生翻译一下这几句话),说的是《狂人日记》中的人名全经“余”重新命名。快速浏览一下第二节到第五节,经过“我”将实名“易去”之后,都替换成了哪些名字?(先让学生找,然后再分类概括)
第一类:被“我”赋予了社会角色的称谓。例如,赵贵翁、知县、绅士、衙役、医生、刽子手、佃户
第二类:年龄性别称谓。小孩子、娘老子、街上的那个女人。 第三类:归属了亲属关系称谓。大哥、妹子、母亲、儿子。
第四类:具有了象征性质的称谓。古久先生、大恶人、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吃人的人、合伙吃我的人。
第五类:使用人称代词做称谓的。他们、你们、路上的人、那伙人。 2、思考:这样的称谓和具体的实名有何不同? 狂人“怕”的对象由个体变成了类型。
举例分析:P47,第四节,狂人被何先生告知:“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时,狂人想的是“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如果这段话仅是对大哥请来何先生诊病的反应,冠以这两人的名字,针对这两人而发,那不过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的典型病例,但把何先生、大哥的名字改为“他们”“他们这群人”之后,就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