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之悲”是什么样的典故啊?

如题所述

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因此,宋玉之悲即是感叹秋日天气肃杀,草木为之凋零,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命运、身世的叹惋。简单说来就是指悲秋之情。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

扩展资料

宋玉,字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前222年),战国时期鄢(今湖北襄阳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战国末期辞赋家,平生酷爱辞赋,既懂音乐亦善于写文章,曾事楚顷襄王,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辞赋家,与同时代的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 成语“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宋玉悲秋,是说宋玉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参考链接:
  悲秋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7eMayg_CJchXxCi-QJdJN_zP1k0CRcuciMQG4rgQIhDETTXC6mR1Nb0TKC2QGxTgDdpLJat-PK1aQxQOzzl9_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因此,宋玉之悲即是感叹秋日天气肃杀,草木为之凋零,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命运、身世的叹惋。简单说来就是指悲秋之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1-14
宋玉,是晚于屈原的楚人,为屈原的后辈,与唐勒、景差同时,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死于楚亡之际。虽不是屈原的受业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师承屈原的风格,却又自出机杼,另立门户。“悲秋”,便是宋玉赋的特征之一。他是寒门素族的贫士,为了谋求出路和报效君国,曾经离乡背井远适京都等地。几经周折,百般营求,当过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虽然官卑职小,但凭着他那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谈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赏识。谁知宦海风波,仕途崎岖,他不为乱世所容,横遭奸佞谗害,而昏君信谗易怒,终于被黜失职,落魄江湖,潦倒终生。他忠君爱国,始终希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怀抱。但是,君门九重,忠悃(kǔn)难申。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却不能象屈原那样冒死谏诤;只是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态度对待黑暗的现实与不幸的遭际。他托志芳洁,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他是一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今临澧一带)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其诗大都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是朝中坏人当道,政治腐败。他痛斥小人蒙君王,混淆是非;揭露楚国统治黑暗、君王昏庸、刚愎蛮横、夸耀勇武,战乱带来痛苦灾难。楚王在政治上轻贤臣、重小人,致使世道日坏,国运将倾,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既使如此,他又不愿与世俗合污,心中充满失意的悲哀和无穷的烦闷。最后,只得凭幻想超越现实,遨游太空,终以摆脱自己悲惨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
第4个回答  2008-01-14
有一句诗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于丹在《游园惊梦》中写道:一个人的心如何才叫悲悯,就是每到秋风摇荡的时节,能深知宋玉之悲.

宋玉曾写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描写悲秋的好句,所以后史称他为悲秋的始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