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中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的?

如题所述

夏天的夜晚,深蓝高远的太空,点点闪烁的繁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诗人面对深邃的天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些闪烁着的繁星,一定在频频对语。然而,太空毕竟太高远了,即使是众多星星的对语,又何曾听得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为读者展示了另一个想象的天地:听不见繁星的对语,并非意味着她们真正的沉默,更非意味着她们之间有什么隔膜。在表面的沉默之中,繁星在浩渺无边的微光笼罩下,在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繁星》共一百六十四首,曾连载于一九 二二年一月一日至一月二十六日的北京《晨报副镌》的《新文艺》栏。冰心在创作《繁星》时,曾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曾自述她创作《繁星》仿用《飞鸟集》的形式,通过这种类似“小杂感一类的东西”,来收集自己“零碎的思想”。因而《繁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辛勤探索。

  自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冰心曾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她后来说:“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的‘爱’的哲学”。这种“爱”的哲学反映了冰心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恶和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首诗也形象地体现了冰心早年“爱”的哲学。在冰心的想象中,星星尚且相亲相爱、“互相颂赞”,那么,人类更应当清除隔阂、互敬互爱了。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但是,在阶级压迫惨酷、阶级斗争激烈的旧社会,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过是诗人美好的主观愿望,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抓住夏夜星空的特点,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繁星闪烁、太空深邃、星星互相颂赞的生动而又优美的画面,为读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广大空间。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融情入景,赋予星星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使诗篇收到情景交融、意境深邃、饱蕴哲理的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