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对仗要求

如题所述

对仗是由古体诗和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和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诗的规范。所以,对仗是为格律诗的一种基本规定。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绝句由于字数过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没有一个字多出来浪费,所以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前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极品,非常少见。

而律诗就必须有对仗句了。早期格律体刚出来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那就是颌联,颈联都必须对仗。也就是八句诗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不再要求颌联对仗。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律诗的对仗格式呢,又分几种。全诗只有五六句对仗的,就叫做“蜂腰对”。如果首联就对仗了,第二联不对仗,然后颈联有对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第二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来了,所以这种格式叫“偷春对”。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至于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整体的平仄关系,没什么特殊的。对仗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律诗中的对仗从宽严角度来说分为两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非常工整,丝毫不乱。这个就叫“工对”,另外一种看上去没那么严谨,同样看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仔细分析,确实对仗,但是看上去又有些散,这种称之为“宽对”。另外还有一种,跟平时对仗都是相平行的两个句子不同,有承顺关系的意思,还是拿老杜的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关系的对仗,称为“流水对”。


律诗的对仗讲得比较仔细。因为绝句不要求对,另外一种格式排律虽然除了首尾联,中间的要求句句对仗,但是排律实在是限制太多,纯粹给诗人拿来炫技,而对仗的方法格式和律诗也是一样的。今天的人一般也不会去写排律,我们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就好了。还是杜甫的吧,《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苹。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以上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3
律诗的对仗的基本要求有七点:
1、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2、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
3、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
4、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
5、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6、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
7、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