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 谢谢(三根鸡毛!!!)

名词解释:反思文学(名词解释网上错误的就别往上发慎重给答案,谢谢)
三根鸡毛!!!

请好心人帮我解释一下,我还有好多网上找不到的问题,希望有这方面文学知识的人加下我QQ99227506
三根鸡毛!!!

反思文学 本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
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一词是哲学
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
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
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
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
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反思
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
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
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
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
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
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
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
发点。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
“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
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
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
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
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
中的代表作。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
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
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这样,文学
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在
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
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
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反
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
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在伤痕文学方兴未艾的时候,一些具有生活阅历和思想深度的文学家突破伤痕文学的悲痛主调,率先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文革,着重与对历史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等为代表作。
记不清楚了
第2个回答  2008-07-30
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
的故事》,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年至1981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思潮,而“归来者”们的创作是其中最主要、最瞩目的。
“归来者”是有特定所指的,它主要是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他们有着差不多相似的经历:具有一定的“革命资历”,这使他们年轻的履历变得十分耀眼,曾经是踌躇满志的一代文学新人。由于他们身
上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已经承受的历史负担,因而50年代初期文艺界
频繁的思想斗争并没有给他们的精神投下多大的阴影,相反,在“百
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鼓舞下,他们以文坛上的新一代主人的
身份和热情,携着他们对现实积极干预的处女作走上了文坛,但在1957年夏季开始的“反右斗争”风暴中,他们的热情和思想锋芒受到了残酷的摧折,他们的作品都受到了严厉批判,作者本人则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磨难,197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使这批作者终于恢复了政治权利,50年代遭到批判的作品重新被肯定。1979年初,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批作家的作品选集《重放的鲜花》,这便成为他们重返文坛的标志,
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
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
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
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
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他
们相应地失去了“伤痕文学”那种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
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他们“反思”的历史
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
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文革”后文学与现
实环境的第一场冲突龃龉以及随机转形。
“反思”作品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是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
情节。“反思文学”将几十年历史真相昭示予人,整合出一部政治运
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
信息,加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其中的大量作品描绘
了一幅幅好人落难,坏人当道,君子不遇,小人得志的世相图,并以
启蒙式的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传统封建思想如何合二为一地造
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了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
着信仰。几十年悲剧何其多,而如今黑暗终于散去,苦难终于结束,
“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心理在这批作家的
每一篇“反思”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不管前面对历史灾难的叙述有多
么的压抑。
面对劫难的反思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较为普遍的是将个
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
的普遍的启蒙意义。如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灵与
肉》、《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
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等,另一种叙事方式是有意无意地从民
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
剧现象。如茹志鹃的《剪接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等

参考资料: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