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的画面,100字,不是翻译!!

急啊!!

千里青光,万里银辉。诗人对天举杯,目光沉沉注视明月。玉盘皎皎,恍然间似有亭台歌榭,雕楼画栋。楼宇间身姿回婉、衣袂飘飘之人,正是仙子婵娟吧?清风掠过,诗人微醺的脸色显出几分清醒——原来仍身在人间。不知天上如何,是否有中秋桂子?缓缓推开朱窗,月华如水映出诗人迷蒙的眼神;举杯对月,惟愿天下共好,人间团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5

  


    千里青光,万里银辉。诗人对天举杯,目光沉沉注视明月。玉盘皎皎,恍然间似有亭台歌榭,雕楼画栋。楼宇间身姿回婉、衣袂飘飘之人,正是仙子婵娟吧?清风掠过,诗人微醺的脸色显出几分清醒——原来仍身在人间。不知天上如何,是否有中秋桂子?缓缓推开朱窗,月华如水映出诗人迷蒙的眼神;举杯对月,惟愿天下共好,人间团圆。

第2个回答  2023-08-01
《水调歌头》描绘了苏轼在月下散步,他仰天长叹,思绪万千。月光如水,洒满大地,一片宁静之中,他独自思考人生的意义。他思考人生苦短,但同时也感悟到生命可贵。在这短暂的人生里,他追求自由和快乐,而不是名利和地位。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他相信只要心态豁达,生命就可以充满乐趣和意义。
第3个回答  2020-10-21

不知道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