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王鑫冠军背后的故事

陈若琳王鑫冠军背后的故事(急需)

  姓名:陈若琳 性别:女 生日:1992.12.12 籍贯:江苏南通 项目:跳水 爱好:看书看电视 姓名:王鑫性别:女生日:1992.8.11 籍贯:湖北武汉 项目:跳水 爱好:看电视

  两个16岁的小女孩双双站在跳台上,脚下,是清澈的池水和拥挤的人群。

  展臂,深呼吸,纵身跃下,两个年轻而美丽的身影完美入水。

  整个场馆顿时沸腾!两个南方小丫头,终于弥补了中国跳水队多年的遗憾。

  备战

  为了一次完美的跳跃,两个当家小鬼分别克服了青春期的烦恼。

  鑫为奥运两年未见父母

  尽管近两年来,这两个小丫头几乎包揽了世锦赛和之后所有国际大奖赛的单人和双人项目金牌,但女子跳台最大的软肋就在于年轻选手的心理素质欠佳。

  王鑫曾说,为了专心训练,自己已经两年没见到父母,更多时候是通过电话和他们联系。“就算是奥运会我也不希望他们来现场,怕他们来了我就跳不好了。”小女孩说。

  教练赵文进曾坦言,目前王鑫的技术不是很完善,要想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需要“很幸运很幸运”。“幸运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艰辛去做的,不是靠自己想就想得出来的。”所幸,幸运和实力最终和王鑫走在了一起。

  琳为奥运戒冰激凌蛋糕

  对于陈若琳来说,这一年来最大的烦恼就是发育期的烦恼。“只有我自己知道,多了这几斤体重,在跳动作时是什么感觉,明显感觉没有两天前的动作轻盈:翻跟头翻不过来,身体沉了好多。”

  控制体重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为了尽可能地遏制“发福”,陈若琳采取了节食的方式,她不仅放弃了自己酷爱吃的冰激凌和蛋糕等零食,而且几乎连晚饭也“戒”掉了。

  在一个又一个饥饿的夜晚,陈若琳以看书或看电视来放松精神,“实在不行了,就睡觉”。

  性格

  两个人小鬼大的世界冠军还是一对爱看《故事会》的小女孩。

  ===============================

  王鑫、陈若琳:她俩以前竟然都怕水

  两个“90后”小丫实现奥运冠军梦

  12日,“水立方”,女子双人10米台的决赛。

  中国队的陈若琳/王鑫这对“90后”小姑娘,以363.54分技压群芳,为中国代表团赢取了本届奥运会的第11金。

  当身材娇小、笑容甜美的两个“90后”奥运冠军站在眼前,别被她俩的外表所迷惑,更不要以为她们的胜利似囊中取物,金牌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有她们自己最清楚。

  陈若琳

  曾被教练直接扔下水

  4岁时,当陈若琳被启蒙教练高峰抛下水之后的几分钟内,她就被认定了是“天才”。

  由于陈若琳从小爱生病,每周都要跑好几次医院,父亲唐华为了让女儿增强体质,带她去了游泳池。由于陈若琳迟迟不敢下水,于是她的腰上缠上绳子,被教练扔到了水中央。等大人的香烟点着了,开始说话时,才突然意识到这小家伙已经不声不响地爬上了岸,静静地站在一旁。

  “天才啊!”高峰抱起湿漉漉的陈若琳就亲,“这孩子水性太好了!我要定了!我从自己练跳水以来,到现在当教练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水感这么好的孩子!”

  接触了跳水之后,陈若琳不再生病了,反而对跳水“着了魔”,就连夜里说梦话,叫的都是队伍里成绩最好那个孩子的名字。为了能参加少儿比赛,赛前两个月手臂骨折的陈若琳,在距离比赛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胳臂仍然伸不直,执意要参加比赛的陈若琳毅然接受教练的“正骨”。

  “你手轻一点啊,”这是年近6岁的小琳琳对教练说的话。她知道等待她的会是疼痛:教练让她把手臂放在平衡木上,然后拿了个板凳,压在胳臂上。当时在场的父亲听到小琳琳的惨叫声,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孩子叫得一塌糊涂,我在旁边哭得一塌糊涂。”

  于是,全家开大会,一致要求小家伙放弃跳水。但是她一定要练下去,还要参加比赛,家人怎么劝都不行。那一次受伤,陈若琳只休息了三四天就训练了。带着这股对跳水的执着和吃苦精神,陈若琳一路从南通市体校跳到位于南京的省业余体校,后来是江苏队,再后来就是国家队了。

  王鑫

  水中挣扎五天学会游泳

  8月11日是王鑫的生日,妈妈亲手为她缝制了蓝色碎花布大枕头,这是王鑫的“好运枕头”。

  王鑫出自湖北武汉的一个贫困家庭,那时候她还叫王若雪,后来进入清华大学跳水队,“跳水女皇”伏明霞的教练于芬认为,“若”与“弱”同音,于是,她变成了现在的王鑫。

  王鑫10 岁时练习体操,两年后转为跳水。她还记得,自己以前很怕水,小时候和爸妈一起去游泳池,根本不敢下去,只会守着台阶,在池边玩。“刚练跳水,我依然怕水,教练就在我腰这里绑了一根绳子,看我迟迟不敢下去,她就把我推下去,然后我拼命向岸边划啊划。这样挣扎了5天,我学会了游泳。”

  2006年多哈亚运会,是王鑫进入国家队后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她一举拿下了10米台的单人和双人两块金牌。2007年,她又在墨尔本世锦赛上赢得双金,向世界发出“我来了”的讯息。2008年世界杯,王鑫没有在单人比赛中摘金,她输给了小自己4个月的双人搭档陈若琳。

  8月11日是王鑫16岁的生日,她说:“奥运金牌是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王鑫的生日礼物,当然还包括“小姐妹”陈若琳送来的友谊。“希望我俩一直是搭档。”

  那个蓝色碎花大枕头,此时正静静地躺在奥运村公寓的房间里,等待着王鑫的凯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1
陈若林

8月21日,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进入到女子单人十米台项目的争夺,年仅16岁的江苏小将陈若琳凭借最后一跳的完美发挥,获得全场最高分100.30分,最终以微弱优势获得金牌。这枚金牌也帮助中国队收复了失去八年的女子单人十米台金牌。陈若琳也延续了跳水队包揽8金的希望,中国跳水队已经连取7金。
小姑娘夺冠之后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而在16岁的陈若琳背后却是外婆、爸爸等众多亲人盼望祝福的眼睛,若琳的生父还在受着病痛的折磨......
父母离异,外婆隔代抚养
1992年的一个冬天,陈若琳出生在江苏南通普通市民成勇金家,小若琳的降生,没有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带来多少欢喜。在若琳前,成勇金夫妇还生了个儿子,一儿一女,两个小孩成天哭哭啼啼,着实让夫妻俩吃不消。
夜间睡觉,一家四口躺在一张床上。晚上若琳饿了会哭,床上有奶瓶,成勇金就迷迷糊糊中顺手将奶瓶朝她嘴巴里一塞,既喂奶又堵哭,再各睡各的。
小若琳3岁的时候,成勇金夫妇离异,生母带着哥哥去了国外。剩下体弱多病的小若琳一个人跟着父亲成勇金,外婆陈桂英十分心疼若琳,就将她带回自己的家,隔代亲自抚养,小若琳也就此跟外婆姓。
外公外婆陪伴练跳水
由于从小体质就不好,外婆陈桂英和外公唐诗就将小若琳送去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学游泳。跳水教练高峰见陈若琳四肢修长,是个练跳水的好料子,就这样小若琳改练跳水。
由于体质弱,体能训练课一直困扰着小若琳。外公唐诗就每天早晨陪她到附近小学操场跑步。到周日,唐诗会骑着摩托车到老家看看,他就让陈若琳跟在后面跑,一个来回足有十公里!
这两招十分见效,坚持锻炼的陈若琳身体越来越棒,体弱没能阻止她走上跳水之路。
后来陈若琳离开了外婆外公从市体校进入省体校,外婆陈桂英一有时间就去南京看望小若琳,每一次的分别祖孙俩都依依不舍。
陈桂英依然记得一次离别的场景,“琳琳像往常一样为我送行,走到体校门口时,我不忍心和她告别 ,便回送一程。走了一段路后,她又折身送我。两小时内,我俩一直在一条小路上徘徊,眼泪掉个不停……”
训练勤奋的陈若琳没有辜负外公外婆的培养,2003年,若琳在全国少儿跳水比赛上独揽三金。2004年,年仅14岁的陈若琳就进入了国家跳水队,后来接连获得世界杯和世锦赛的跳台冠军,小若琳终于成才了。

生父重病缠身,隐瞒病情不让女儿担心

现在陈若琳已经过继给外婆陈桂英的儿子和媳妇,陈桂英就成了陈若琳的奶奶。奶奶陈桂英说:“老伴以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现在各个都对若琳很好,给她买衣服送吃的。”

生父成勇金也一直挂念着亲生女儿,站在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陈若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父亲成勇金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

今年初,成勇金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肾周炎。

病情很严重,不止一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为了不影响若琳比赛,他一直对若琳隐瞒着病情。每次父女俩通话时,他都会告诉若琳:“我很好。”

成勇金现在的妻子说,成勇金病重时,不止一次暗暗流泪,儿子和前妻身居国外,女儿若琳常年又在外比赛,成勇金担心会见不上两个孩子最后一面。

据成勇金现在的妻子介绍,成勇金已经转到上海一家医院治疗,目前病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陈若琳目前还不知道父亲的病情,奥运会结束后,她应该就会去看望病重的父亲。

为拿冠军已一年没吃晚饭

在夺得双人十米台冠军后,奶奶陈桂英在电视机旁看到孙女夺冠,擦着眼泪说:“金牌有了!若琳一年没吃零食和晚饭,练得那么苦,总算有了回报。”

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圆梦,陈若琳在近一年时间内都面临着减肥的痛苦。十米台项目对运动员入水的效果要求很高,因此体重大的运动员劣势很明显。陈若琳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要想保持好身材和状态,就必须控制好体重,每天陈若琳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连一向不轻易表扬队员的周继红都说:“她是一个非常肯练的孩子,每天都练得最晚,这一点真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控制好体重,陈若琳对自己采取了近乎残忍的方法:不吃晚饭。“我已经一年多不吃零食和晚饭了。”陈若琳说,“晚上的时候,他们去吃饭,我就回房间看电视,饿得不行了就睡觉。” 不过,陈若琳却不以此为苦,她表示一定要实现在水立方的圆梦之举,“在拿了金牌后,我会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的!”

现在已经连夺两枚金牌的陈若琳可以回家让爷爷奶奶好好给她补一补了。

王鑫

夺冠之前,几乎没有多少武汉人知道王鑫的名字,不过在黄石路辅义里一个巷子里,所有的街坊们都盯着王鑫。

在街坊邻居眼里,王鑫从小就爱动,小时候总爱在院子里跳橡皮筋,而且嘴巴特别甜,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

老里弄瞬间沸腾

在汉口黄石路辅义里一个老里弄,穿过三道昏暗的过道,推开一个破旧的木门,就是王鑫的家。24平米的房子,中间隔了一层暗楼,上面住着王鑫一家三口,下面是客厅,摆着21寸的小彩电。24平米的房子,一个旧沙发和两个大衣柜就占去了1/3,剩余的空间里,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

“哪个是王鑫?”下午2时30分,中国队出场,但很多老邻居也认不出王鑫的样子,这孩子不到8岁就离开了家。“刚出场有点紧张!”第一跳前,母亲何蕙和父亲王明杰将手紧紧地攥在一起。

“扎实!好样的!”随着王鑫、陈若琳漂亮的入水,巨大的欢呼声在小屋中激荡。

从第一跳开始,王鑫、陈若琳一路领先,第五跳,又是一个漂亮的高难度入水,小屋沸腾了。“金牌进账了!”武汉市体校的体操教练喻传发大手一挥:“放鞭去!”

开始是练体操的

王鑫站在跳水冠军领奖台上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练体操出身的。

1998年5月,武汉市少儿体校的体操教练喻传发到北京路幼儿园选秀时,一眼相中了又瘦又小的王鑫。何蕙说:“我们对体操也不了解,但是看到王鑫体质不好,希望她练体操能把身体练壮一点。”

王鑫在少儿体校开始了自己的体操生涯。不过,她的体操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常常受伤。2000年一次训练中,王鑫右臂严重骨折,何蕙心疼女儿,找到喻传发,要打退堂鼓。

喻传发不想浪费这么好的运动苗子,权衡再三,商量着让王鑫去练跳水,“反正都是转”。很快,喻传发安排王鑫进体校的跳水队训练,一个误打误撞,换回了一个奥运冠军。

父母夜市摆地摊

练跳水,对于何蕙这个下岗工人家庭来说,王鑫每个月的开销,是个不小的包袱。“市少儿体校是寄宿制,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但是去了清华之后,费用就翻了几番,每个月光学费就要1000多块。”

王鑫父母下岗后只能在夜市摆地摊,“还好王鑫从小就非常懂事,从来不会乱花钱。一般小姑娘伢都爱漂亮,但我们家王鑫,穿的都是旧衣裳,我们给她买她也不肯要。”

不止如此,小王鑫每次从少儿体校放假回家,都会跟着爸妈一起摆摊,帮这帮那,一副小当家的模样。

八年只回一次家

2000年,不足8岁的王鑫前往清华大学学习跳水,2003年,她被天津跳水队相中,正式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王鑫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只在2005年十运会后回过一次家。

对此,何蕙也感到很心酸,“没有办法,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只能咬牙坚持到底了。还好,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会去天津看她,给她带点武汉的特产。”

不敢去北京加油

虽然跟女儿一年几乎只有一次机会见面,但何蕙跟女儿的感情相当好,“我们每天会通电话,或者是发短信,她有什么心事都会跟我讲。”但母女之间从不谈比赛,“谈比赛可能会给王鑫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每次只拉家常。”

有意思的是,为了给女儿减压,创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从王鑫开始练习跳水时起,何蕙和王明杰从没去外地现场看过女儿的比赛,“这么多年,我们就看过她一次比赛,那还是2006年在洪山体育馆举行的跳水比赛,毕竟是在武汉,亲戚朋友们都想去看看王鑫,所以就去了。”

这次北京奥运会,何蕙和王明杰也是不敢去北京为女儿加油,“我们怕给她压力,在家里看电视也蛮好。”

她拿金牌不奇怪

昨天吃过午饭,喻传发早早赶到王鑫的家里,等待跳水比赛的到来。“我一直看好王鑫,不管是练体操还是跳水,她都是好样的!”

喻传发告诉记者,王鑫从小就有灵气,而且特别能吃苦,练体操容易受伤,但她从来不掉一滴眼泪,“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次骨折,她妈妈看到后泪水流个不停,可王鑫反倒安慰妈妈不要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尽管最终王鑫改行跳水,但成功却是水到渠成的,“她有运动天赋,有上进心,不怕吃苦,付出当然有回报,所以她拿金牌,我一点也不奇怪。”
姓名:陈若琳 性别:女 生日:1992.12.12 籍贯:江苏南通 项目:跳水 爱好:看书看电视 姓名:王鑫性别:女生日:1992.8.11 籍贯:湖北武汉 项目:跳水 爱好:看电视
第2个回答  2008-09-20
陈若林

8月21日,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进入到女子单人十米台项目的争夺,年仅16岁的江苏小将陈若琳凭借最后一跳的完美发挥,获得全场最高分100.30分,最终以微弱优势获得金牌。这枚金牌也帮助中国队收复了失去八年的女子单人十米台金牌。陈若琳也延续了跳水队包揽8金的希望,中国跳水队已经连取7金。
小姑娘夺冠之后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而在16岁的陈若琳背后却是外婆、爸爸等众多亲人盼望祝福的眼睛,若琳的生父还在受着病痛的折磨......
父母离异,外婆隔代抚养
1992年的一个冬天,陈若琳出生在江苏南通普通市民成勇金家,小若琳的降生,没有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带来多少欢喜。在若琳前,成勇金夫妇还生了个儿子,一儿一女,两个小孩成天哭哭啼啼,着实让夫妻俩吃不消。
夜间睡觉,一家四口躺在一张床上。晚上若琳饿了会哭,床上有奶瓶,成勇金就迷迷糊糊中顺手将奶瓶朝她嘴巴里一塞,既喂奶又堵哭,再各睡各的。
小若琳3岁的时候,成勇金夫妇离异,生母带着哥哥去了国外。剩下体弱多病的小若琳一个人跟着父亲成勇金,外婆陈桂英十分心疼若琳,就将她带回自己的家,隔代亲自抚养,小若琳也就此跟外婆姓。
外公外婆陪伴练跳水
由于从小体质就不好,外婆陈桂英和外公唐诗就将小若琳送去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学游泳。跳水教练高峰见陈若琳四肢修长,是个练跳水的好料子,就这样小若琳改练跳水。
由于体质弱,体能训练课一直困扰着小若琳。外公唐诗就每天早晨陪她到附近小学操场跑步。到周日,唐诗会骑着摩托车到老家看看,他就让陈若琳跟在后面跑,一个来回足有十公里!
这两招十分见效,坚持锻炼的陈若琳身体越来越棒,体弱没能阻止她走上跳水之路。
后来陈若琳离开了外婆外公从市体校进入省体校,外婆陈桂英一有时间就去南京看望小若琳,每一次的分别祖孙俩都依依不舍。
陈桂英依然记得一次离别的场景,“琳琳像往常一样为我送行,走到体校门口时,我不忍心和她告别 ,便回送一程。走了一段路后,她又折身送我。两小时内,我俩一直在一条小路上徘徊,眼泪掉个不停……”
训练勤奋的陈若琳没有辜负外公外婆的培养,2003年,若琳在全国少儿跳水比赛上独揽三金。2004年,年仅14岁的陈若琳就进入了国家跳水队,后来接连获得世界杯和世锦赛的跳台冠军,小若琳终于成才了。

生父重病缠身,隐瞒病情不让女儿担心

现在陈若琳已经过继给外婆陈桂英的儿子和媳妇,陈桂英就成了陈若琳的奶奶。奶奶陈桂英说:“老伴以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现在各个都对若琳很好,给她买衣服送吃的。”

生父成勇金也一直挂念着亲生女儿,站在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陈若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父亲成勇金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

今年初,成勇金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肾周炎。

病情很严重,不止一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为了不影响若琳比赛,他一直对若琳隐瞒着病情。每次父女俩通话时,他都会告诉若琳:“我很好。”

成勇金现在的妻子说,成勇金病重时,不止一次暗暗流泪,儿子和前妻身居国外,女儿若琳常年又在外比赛,成勇金担心会见不上两个孩子最后一面。

据成勇金现在的妻子介绍,成勇金已经转到上海一家医院治疗,目前病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陈若琳目前还不知道父亲的病情,奥运会结束后,她应该就会去看望病重的父亲。

为拿冠军已一年没吃晚饭

在夺得双人十米台冠军后,奶奶陈桂英在电视机旁看到孙女夺冠,擦着眼泪说:“金牌有了!若琳一年没吃零食和晚饭,练得那么苦,总算有了回报。”

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圆梦,陈若琳在近一年时间内都面临着减肥的痛苦。十米台项目对运动员入水的效果要求很高,因此体重大的运动员劣势很明显。陈若琳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要想保持好身材和状态,就必须控制好体重,每天陈若琳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连一向不轻易表扬队员的周继红都说:“她是一个非常肯练的孩子,每天都练得最晚,这一点真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控制好体重,陈若琳对自己采取了近乎残忍的方法:不吃晚饭。“我已经一年多不吃零食和晚饭了。”陈若琳说,“晚上的时候,他们去吃饭,我就回房间看电视,饿得不行了就睡觉。” 不过,陈若琳却不以此为苦,她表示一定要实现在水立方的圆梦之举,“在拿了金牌后,我会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的!”

现在已经连夺两枚金牌的陈若琳可以回家让爷爷奶奶好好给她补一补了。

王鑫

夺冠之前,几乎没有多少武汉人知道王鑫的名字,不过在黄石路辅义里一个巷子里,所有的街坊们都盯着王鑫。

在街坊邻居眼里,王鑫从小就爱动,小时候总爱在院子里跳橡皮筋,而且嘴巴特别甜,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

老里弄瞬间沸腾

在汉口黄石路辅义里一个老里弄,穿过三道昏暗的过道,推开一个破旧的木门,就是王鑫的家。24平米的房子,中间隔了一层暗楼,上面住着王鑫一家三口,下面是客厅,摆着21寸的小彩电。24平米的房子,一个旧沙发和两个大衣柜就占去了1/3,剩余的空间里,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

“哪个是王鑫?”下午2时30分,中国队出场,但很多老邻居也认不出王鑫的样子,这孩子不到8岁就离开了家。“刚出场有点紧张!”第一跳前,母亲何蕙和父亲王明杰将手紧紧地攥在一起。

“扎实!好样的!”随着王鑫、陈若琳漂亮的入水,巨大的欢呼声在小屋中激荡。

从第一跳开始,王鑫、陈若琳一路领先,第五跳,又是一个漂亮的高难度入水,小屋沸腾了。“金牌进账了!”武汉市体校的体操教练喻传发大手一挥:“放鞭去!”

开始是练体操的

王鑫站在跳水冠军领奖台上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练体操出身的。

1998年5月,武汉市少儿体校的体操教练喻传发到北京路幼儿园选秀时,一眼相中了又瘦又小的王鑫。何蕙说:“我们对体操也不了解,但是看到王鑫体质不好,希望她练体操能把身体练壮一点。”

王鑫在少儿体校开始了自己的体操生涯。不过,她的体操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常常受伤。2000年一次训练中,王鑫右臂严重骨折,何蕙心疼女儿,找到喻传发,要打退堂鼓。

喻传发不想浪费这么好的运动苗子,权衡再三,商量着让王鑫去练跳水,“反正都是转”。很快,喻传发安排王鑫进体校的跳水队训练,一个误打误撞,换回了一个奥运冠军。

父母夜市摆地摊

练跳水,对于何蕙这个下岗工人家庭来说,王鑫每个月的开销,是个不小的包袱。“市少儿体校是寄宿制,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但是去了清华之后,费用就翻了几番,每个月光学费就要1000多块。”

王鑫父母下岗后只能在夜市摆地摊,“还好王鑫从小就非常懂事,从来不会乱花钱。一般小姑娘伢都爱漂亮,但我们家王鑫,穿的都是旧衣裳,我们给她买她也不肯要。”

不止如此,小王鑫每次从少儿体校放假回家,都会跟着爸妈一起摆摊,帮这帮那,一副小当家的模样。

八年只回一次家

2000年,不足8岁的王鑫前往清华大学学习跳水,2003年,她被天津跳水队相中,正式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王鑫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只在2005年十运会后回过一次家。

对此,何蕙也感到很心酸,“没有办法,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只能咬牙坚持到底了。还好,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会去天津看她,给她带点武汉的特产。”

不敢去北京加油

虽然跟女儿一年几乎只有一次机会见面,但何蕙跟女儿的感情相当好,“我们每天会通电话,或者是发短信,她有什么心事都会跟我讲。”但母女之间从不谈比赛,“谈比赛可能会给王鑫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每次只拉家常。”

有意思的是,为了给女儿减压,创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从王鑫开始练习跳水时起,何蕙和王明杰从没去外地现场看过女儿的比赛,“这么多年,我们就看过她一次比赛,那还是2006年在洪山体育馆举行的跳水比赛,毕竟是在武汉,亲戚朋友们都想去看看王鑫,所以就去了。”

这次北京奥运会,何蕙和王明杰也是不敢去北京为女儿加油,“我们怕给她压力,在家里看电视也蛮好。”

她拿金牌不奇怪

昨天吃过午饭,喻传发早早赶到王鑫的家里,等待跳水比赛的到来。“我一直看好王鑫,不管是练体操还是跳水,她都是好样的!”

喻传发告诉记者,王鑫从小就有灵气,而且特别能吃苦,练体操容易受伤,但她从来不掉一滴眼泪,“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次骨折,她妈妈看到后泪水流个不停,可王鑫反倒安慰妈妈不要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尽管最终王鑫改行跳水,但成功却是水到渠成的,“她有运动天赋,有上进心,不怕吃苦,付出当然有回报,所以她拿金牌,我一点也不奇怪。”
第3个回答  2008-09-17
姓名:陈若琳 性别:女 生日:1992.12.12 籍贯:江苏南通 项目:跳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