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鹿柴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鹿柴古诗意境如下:

1、鹿柴本是辋川一个幽深的去处,以有鹿出没得名。《鹿柴》描写的便是这片幽深寂静的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景色,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开悟的心境。

2、空山”的“空”,不是说荒凉。“不见人”的着意在下句“但闻人语响”。“但闻”二字再一次强调了山林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尽管无人,山林并非死寂,总有些虫吟、鸟语、水声、竹韵之类所谓“天籁”的东西,不至于这样的万籁俱寂。

3、这里但闻的“人语响”,自不是人声嘈杂,也不是长啸竟日,而是偶尔发生的空谷传声,《大般涅_经》:“譬如山涧响声,痴愚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它突如其来,打破沉寂,又复归沉寂,使鹿柴的环境更显得清冷至于神秘。寂静通感于视觉,便是幽暗。

4、诗人接下来照说应着力描写深林的不见阳光,他却选取返照穿透密林,余辉洒满青苔的一刹那来刻划幽暗,其效果是加倍的:微弱的光线与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深林的幽暗;而这光线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更其漫长的幽暗。

5、自然美的表现是极其丰富的。姹紫嫣红,热烈光明固然是一种美;秋水寒山,寂静幽暗,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无声的寂静,无光的幽暗,人们较易察觉;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注意。而大自然的律动,恰恰表现在这种对立面的相反相成上。

6、鹿柴的景色宜有朝暮四时的不同,诗人只抓住夕照时富于生发性的顷刻来写,便特别深刻而富于独创性。

7、最普通的人声,出现在寂静的空山中,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最常见的阳光,穿入幽深的密林时,就产生了十分奇妙的感觉。而突然打破沉寂的人声,和突然洞烛幽微的返影,不正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绝好象征?《鹿柴》确乎写出了诗人在静观自然时获得证果的内心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