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作者在读?“郭巨埋儿”的时候为什么“替这孩子捏一把汗”?联系。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鲁迅读后这样写道: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是用幽默的方式批判这样残酷、野蛮的孝道,思想是深沉的,讽刺是尖锐的。但是,鲁迅的功力在于,把这样可怕的事批判得这样隽永有趣。这是要反复欣赏才能体悟到的。
二十四孝中还有“郭巨埋儿"的故事,说是郭巨这个人因为担心孩子(婴儿)分了母亲的食物,就挖个坑准备把亲骨肉活埋了,结果是挖到了黄金。鲁迅这样写道: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竞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8
郭巨,字文举,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故事《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主角。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最早出自晋朝的《搜神记》,後来被《二十四孝》作者改动了一些情节,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该故事有不同版本流传,一说郭巨是汉朝人,原本家道殷实[1]。父亡後家境贫困,其子三岁,郭母便把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孙儿。郭巨于是趁儿子外出後,拿食物给母亲享用。有一天他的儿子溺毙,妻子惶恐而泣,巨说:「不要惊动母亲,失去了儿子可以再生另一个,失去母亲却不可复得,现在去把儿子埋葬吧。」妻不敢违,於是掘了一个深三尺的坑。忽然天空行雷,震得儿子甦醒复活,并且在那里发现有黄金一釜,上面竟然有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另有说郭巨为养活母亲而将儿子活埋。相传郭巨墓位於今山东省长清县之孝里铺、孝堂山。[编辑] 评价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埋儿奉母 一、简介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第2个回答  2019-01-29
郭巨埋儿是24孝图中非常有典型事例的一点。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朝花夕拾》中对它进行了着重的分析。讲述的是郭巨因为家里贫穷,母亲总是吃不饱饭。为了奉养母亲,所以决定把儿子埋掉,省下钱来养活母亲,但是再掩埋的过程中挖出一桶金子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19-01-29
郭世道,会稽永兴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后母,孝道淳备。年十四,又丧父,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妇生一男,夫妻共议曰:“勤身供养,力犹不足,若养此儿,则所费者大。”乃垂泣瘗(埋)之。郭世道,会稽永兴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后母,孝道淳备。年十四,又丧父,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妇生一男,夫妻共议曰:“勤身供养,力犹不足,若养此儿,则所费者大。”乃垂泣瘗(埋)之。
第4个回答  2019-01-29
这个孝确实要打上问号,
把自己的儿子埋了来完成所谓的孝,
是一种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