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21-11-18
什么是私域流量?私域流量,即自己掌控流量分发与用户触达。个人号,微信群等是典型的私域流量。提到私域流量,不得不提出与之对应的“公域流量”,即平台决定流量分发。 淘宝,头条,等是我们常见的公域流量。举个例子,淘宝的商业模式不是对入驻商家抽成,而是卖流量给商家。商家想获得更多的流量需要对平台进行付费,这都大大提高了商家的获客与转化成本。而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商家在用户收货后,引导关注至商家的个人号或公众号,而这一动作的实质是将公域流量转为自己的私域流量,从而降低自己的流量与转化成本。在增长困难,流量获取昂贵,转化成本陡增的阶段。“私域流量”是你应懂的增长新机会。我们来谈谈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已熟知的公域流量。常见的公域流量我们可分为四大板块: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信息分发平台(今日头条,百家号等)社区平台(微博,知乎,贴吧等)短视频平台(抖音,微视等)。这些公域流量的使用有什么特点呢?都依靠于平台获取流量,并且显著特点为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流量分发,流量获取靠付费。这种形式所带来的弊端便是每次流量的使用需支付高昂的费用。当然,优点仅为流量获取方式相对简单,花钱购买,付费可得。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私域流量。常见的私域流量是个人号。在个人号当中,你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流量分发,内容推介,不需要进行付费或者因携带转化链接与二维码而被平台限制。私域流量最大的特点是直接触达用户,无付费,无限流。这种直接触达用户的方式,同时有利于增加用户信任感。其次,私域流量可反复利用,并更适合于复购属性强的产品,利于增加复购率。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比起公域流量私域流量更注重引导与运营。私域流量也是未来应注重的增长新机会。1. 搭建自己的增长用户池私域流量这个词大家都在说,所谓的私域流量,就是可以建立起可低成本反复触达的用户池。用刘鹏老师(《计算广告》作者)的话说,就是把用户聚集起来,然后不断卖信任。在这个用户池中,我们把它划分一下,不管你在做APP、公众号、个人号还是社群、你面对都是类似的机制、类似的用户,你可以把这个看成是池子,在这个池子里面可以分成三大块,一个叫触达池、活跃池、服务池。然后每一个池子,它对应的策略和重点也都不一样,比如触达池对应的就是怎么把它扩大,让更多用户都能被我们影响和触达。对于活跃池,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信任,增强和用户的互动和连接,激活用户,为后续的转化做准备。最后,服务池的完成,就是用户价值的创造,才是对整个转化的交付。 分清自己的用户池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衔接它们,组成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以社群直播为例。这是我们之前做课程拉新和转化时做的一个流程,从海报投放到裂变传播,到开启直播,到课程转化,到最后提供服务,基本上是跑通了一个课程的售卖的路径。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个项目的核心路径。在产品里,有一个叫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概念,在做增长时,我们也需要跑通产品怎么获客到最后怎么转化的 MVP。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不断优化改进,慢慢形成我们自己的方法。结合用户池的划分和我们的整个流程路径,我们能看到。在设计流程的时候,需要去把用户池和闭环流程一起对应起来去思考,这样便于你在每一个环节思考,相应的侧重点是什么。我们做裂变目的是扩大和激活现有的触达池,然后沉淀到直播群里时,相当于把现有用户做了一个筛选,让对直播感兴趣的同学聚在一起,最后再在这个活跃池里进行转化。 2. 不断迭代小流程、小闭环在整个大的用户池的转化过程中,包含了一个个小闭环,比如在触达池到活跃池中,裂变就属于其中的一个闭环。后续还有活跃的闭环和转化的闭环。那这样的裂变闭环,我们可以怎么做迭代?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在用户加个人号之后,按常规发了转发任务之后,如果用户没有回复,我们也没有继续发消息,那么这个用户留在了个人号,但之后要想再激活用户,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可以怎么优化呢?在用户2分钟内没有给到反馈后,继续发描述糖果价值的文案,进一步督促用户转发,如果用户还是没有转发,再发一些之前的用户的好评的截图,影响用户的转发决策。这就是大闭环中的小闭环的迭代和优化,当然这样的优化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3、掌握糖果包装和产品的包装像刚才的个人号裂变中,其实就有涉及糖果包装,类似的包装方法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些思考工具,在你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套用就行。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有的设计师在视觉上的把控很不错,会画画、懂配色,软件也运用的熟练,但却做不好一张增长相关的海报,比如购买的详情页,比如裂变海报。其实就是因为它们不具备增长的sense,不懂得怎么去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人性,做糖果的包装。其本质是对海报的信息层级以及信息表达还不够了解。这是我们已经发过很多次的海报的信息层级,但是真要用起来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的。如果你想入门运营,可以先学习免费的课程,每周还有互联网的资深老师,直播讲解,帮你从底层构建互联网运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