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节度使,为什么可以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9

公元755年,因为一场安史之乱突然发生,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唐王朝,国力急转直下,开始由盛转衰。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便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唐朝灭亡,这种情况都没有任何改变。

那么,藩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当时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够辖制多少兵力?为什么原本强大的唐王朝,对此无可奈何呢?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顾一下,藩镇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藩镇的出现,其实要从唐朝初年,府兵制度的崩溃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朝的很多制度,也是沿袭了隋朝的制度,甚至是更早北周时期的制度。

府兵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府兵制度,其实有点类似于当年西方的骑士制度,或者是曹操当年实行的屯田制。国家从各地方募兵,这些兵源战时去前线打仗,没有战事的时候就回家耕田。这种制度,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的军费开支,曾经是北周强大的一个基础。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制度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在南北朝的时候,中原的一个个国家,大都地盘没有那么大。如果有大规模外敌入侵,现去招募兵源,也是来得及的。但是到了唐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唐朝的地盘实在太大。

而且,这种制度在唐朝早期的时候,比如贞观年间,还可以坚持一下。因为当时唐朝的战事,主要是以唐朝进攻为主,从各地方募集来的士兵,只管上阵杀敌就可以了。但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唐朝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御,边线的将士们,不再是主动出击,而是要开始被动防御。

这个时候,府兵制的弊端就出现了。

因为当时唐朝的地盘实在太大,从各地方募集兵源,就算是就近募兵,等到了边疆的时候,敌人早就跑了。而且这一来一回,往往时间极长,有可能会错过农家耕种的时节,让士兵自家的田地荒废。所以到了唐玄宗初年的时候,士兵们已经开始因此怨声载道了。

所以,唐玄宗登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府兵制进行改革。

于是,募兵制开始实行,藩镇也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募兵制,其实就是职业军人。募兵制召集来的士兵,不用再考虑回家耕田,因为你也回不去,你的职业就是打仗。在中国古代,府兵和募兵其实是来回变了好几次,两者各有优劣。募兵制的优点,在于士兵们更加专业,缺点在于国家的国防开支更大。

实行了募兵制以后,唐朝之前实行府兵制的很多问题,瞬间消失,但是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谁去当兵呢?

要知道,在古代社会,大家一直坚定认为,学而优则仕。那时候可没什么参军光荣的说法,当兵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所以,当时唐朝出现了一个特别奇葩的现象。

胡人当兵!

历史上的唐朝,尤其是最鼎盛时期的唐朝,其实远比我们今天很多人想象的发达的多。当时的长安,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很多大唐周围国家的人,都向往唐朝的富饶生活,纷纷进入唐朝生活。不过,在当时的唐朝内部,胡人的地位是相对低下的。

而募兵制实行以后,胡人们有了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去当兵。而且对于原本就生活在边疆的胡人们来说,参军打仗或者去边塞生活,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于是,在当时的唐朝,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边塞的将士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胡人。就连后来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本身也是胡人。

随着这种募兵制的实行,边疆开始出现尾大不掉的态势,节度使们往往拥有强大的军权,开始对中央造成威胁。

当时唐玄宗设置了九位节度使,一位经略使,史称天宝十大节度使。十大节度使,下辖的兵力或有不同,少则两万左右,多则近十万。


而在唐玄宗天宝后期,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正是因为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地的节度使。当时安禄山所控制的总兵力,达到了18万以上。而且这些军队,还是当时唐朝最为精锐的边军!

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安史之乱一爆发,就将唐朝从最巅峰的状态,彻底打落尘埃。

当然,不管是玄宗本人,还是之前的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皇帝,在布置藩镇的时候,不可能没想到地方将领手握兵权,会尾大不掉的情况。对此,之前几位唐朝皇帝,其实采用了一种很好的约束方法,只给军权,不给财权。当时十大藩镇所需的军械辎重,其实都需要后方来提供。

但问题是,晚年的唐玄宗,昏聩至极。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打出了一系列昏招。安禄山虽然坐拥十余万精兵,但以当时大唐的国力来说,只要玄宗稳扎稳打,最多三年,就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然而可惜的是,玄宗晚年一系列白痴操作,将这个过程拖了整整十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的国力不但严重内耗,中央财政也无法为继。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已经无力担负大笔国防支出的朝廷,只能将财权也交给地方。希望地方能够自行募兵募财,反正最后能把叛军打垮就行了。

但是这种操作,却使得原本只拥有军权的地方节度使,同时掌握了财权和行政权。

同时掌握了财权、军权和行政权,这已经和古时候的诸侯没有任何区别了。

所以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当时的唐朝,已经陷入了彻底分裂的状态当中。后期的唐朝,其实有点像东周时期的周王室。虽然也出了几个勉强像样的皇帝,想要改变地方节度使割据自治的弊病,但这个时候,已经是积弊难反。一些强大的地方节度使,甚至比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军队还要多。而且到了这个时候,节度使已经不再是中央委派,而是逐渐变成世袭制。和古时候的诸侯,除了称呼以外没有任何不同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唐朝结束后,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几乎全都是地方节度使出身。一直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节度使变成了一个不再掌兵的虚衔,这才终于结束了藩镇割据的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