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如题所述

唐朝各时期全国各地的节度使数量以及每个节度使统领的兵力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各时期节度使拥有的权力也是不一样的,起初主要只有军权,后来又逐渐拥有了辖区行政权、财权等,节度使的权力也是逐步变大。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是从唐睿宗时期开始的,在唐睿宗之前的初唐时期,也有类似节度使的官职,名称叫都督、经略使等。朝廷在任命某位节度使时,会赐予他旌节,此人以旌节为印信,具备全权调度的权力,这便是节度使名称的由来。

节度使的由来

初唐时期不断对外开疆拓土,先后击败了东、西突厥,漠北地区各部落,打下了很广阔的疆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以主动出击为战略方针。

太宗驾崩后,唐朝周边的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开始侵扰唐朝边境,唐朝的军事战略开始由主动进攻转变为军事防御。

军事战略转变为防御后,唐朝开始在边疆地区以及一些重要的地区部署军队,防御入侵。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在一些容易受到攻击的地带部署防御军事力量。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镇守边疆的节度使多达10个,即“天宝十节度使”,总兵力已经达到了50万。不过每个节度使统领的兵力数量却有很大的差别,从2万到9万多不等(岭南经略使统兵一万五),这是因为每个节度使防御的对象不一样,防御任务重的节度使统领的兵力相对就多一些。

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变大

节度使设立初期,拥有的主要只是当地的军权,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便于节度使作战需要,朝廷逐渐将节度使辖区的行政权、财权、甚至监察权都交由节度使,这样一来节度使就拥有了辖区的军政、财权、监察等大权于一身,权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一人兼领数镇节度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以天宝十节度使为例,陇右和河西相邻,经常是以一人统领此两地节度使,范阳和平卢也是类似的情况,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已经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统领的总兵力接近20万。

由此可见,权力鼎盛时期的节度使不仅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更是拥有该地区的财权等其他权力,这俨然就是一方的土皇帝,如果他们发动战事,手里有兵,又有战争所需的物质和后勤保障,所以确实是能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当然主要还是离军师近的或者像安禄山那样身兼数镇节度使的对中央政权威胁不小,像北庭、岭南这样的统兵一两万,又远离军师的节度使,理论上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不是那么大的,不过勾结外族发动叛变那需要另当别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0
唐朝的一镇节度使,最多可以掌管十几万人的军队,而且唐朝的节度使的权力是十分大的,他可以自己自由管理自己辖区内的所有事情,当然可以自己招兵买马了。
第2个回答  2020-07-29
一个节度使可以管理3万左右的军队,而且他们的装备是很精良的,设置强过中央军。
第3个回答  2020-07-30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得到大规模发展,有了天宝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当时一人兼三地节度使,个人总兵力可达18.4万。有了兵威胁君王就不是问题了。
第4个回答  2020-07-29
唐朝的节度使能管理好几万人,并且辖区地盘军政他都能说了算,当时中央军才几万人当然会受到威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