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还有哪些民间习俗

如题所述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打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民间习俗

1、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网络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2、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3、贴画鸡

中国民间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称之为贴画鸡,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4、吃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5、吃汤圆


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一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6、饮屠苏酒


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 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7、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春节的民间习俗
腊月二十三(1月20日 大寒),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1月21日),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1月22日),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1月23日),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1月24日),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1月25日),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1月26日),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1月27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1月28日),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1月29日),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1月30日),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1月31日),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2月1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日),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2月3日 立春),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2月4日),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5日),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2月6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7日),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2月8日),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2月9日),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2月10日),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2月11日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第2个回答  2021-01-18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常见的春节习俗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各地的民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吃饺子有些地方是吃年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