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

赏析、译文、重点语句理解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点明说氐慊肪常�秩玖俗�纤嗄碌钠�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由远写到近,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诗人撇下巍峨的殿堂,威严的塑像,着眼于“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无非表现祠堂的荒凉冷落。也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和第二句的古柏森森。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已被后人遗忘,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诗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杜甫心境寂寞。杜甫自上年因关中饥谨,弃官携家眷漂泊,最后到成都定居,期间朝廷对他不闻不问,杜甫忧时`忧国`忧民之心无处诉说。这两句语气含蓄,对仗工整,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颈联高度评价`颂扬了诸葛亮的一生。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忠于刘氏政权,奋斗一生,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杜甫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由此也使杜甫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内心不平溢于言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北伐曹魏,尚未取胜,孔明先病故了,使得以后的有志之士为他流着不尽的泪。大业未遂而身死,这是一种人生无法补救的遗憾,引起普遍共鸣是很自然的。一个“先”表现出深深的惋惜之情。“长”指诸葛亮身后的各个朝代。“英雄”指历代的有志之士,当然也包括杜甫。“满”写出了志士感动程度,也透露出杜甫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尾联体现了无限感慨,反衬诸葛亮的不同寻常,收结有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如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们的钦敬。结尾一联,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杜甫高度颂扬诸葛亮,是出于怀古伤今。当时,“安史之乱”使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廷亟待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匡佐王室,收拾危局。

《蜀相》也寄寓杜甫自感身世之意,包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杜甫曾胸怀壮志,但官运始终不通,人微言轻,难于有所作为。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到处漂泊,历经艰险。仍摆脱不了穷困的地位。杜甫为国为民,常年心急如焚,却际遇冷落,内心无法平衡。这种感情,长期引起广大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共鸣,此诗被人传诵,也是理所当然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9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周汝昌先生评: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