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方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现代的运动中,太极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运动方式,但是,对于很多喜爱太极的朋友们来讲,陈式太极拳一定不是很陌生。现代太极中,陈氏太极拳应该算是流行度比较广的一种太极拳法。那么,陈式太极拳的方法都有什么呢?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说明气是受意的指挥。此处所谓的气,是一种内气,不是人肺部呼吸的气。这种内气,中医理论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而来的,叫做元气、正气、先天气等。武术家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陈氏称此气谓中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陈鑫的《中气辩》与《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两篇已讲得很明白。意是意识,是属于精神现象,亦谓之意念,古人谓之心,是脑的代称。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气,即是以心行气。所以拳谱说: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我们知道了意和气的意义,那么打拳时的每一动作,须先要经过大脑的想象,这就是用意,练习日久,自然觉得有气。太极拳的一动一静,促使人体生物电位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循环加速,血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觉到有气。这就是所谓内气的发生。这个气是听意的指挥,所以说,练太极拳是用意行气。至于呼吸之气,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呼吸要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则用呼,合则用吸,并使呼吸之气由丹田出入。 陈氏太极拳用腹部呼吸,动作的缓急与呼吸配合,有丹田内转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气沉丹田。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深奥的境界。 奎于所说的气到劲到的劲,是经过锻炼太极拳后获得的,所以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因此太极拳是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气运动。拳论讲: “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心是发令的,气是奉令而行的,气再运动身肢,所以叫做: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弹性运动提出了将身肢放长的方法。方法是: (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忌弓背); (3)沉肩坠肘; (4)开胯屈膝的旋转。这四个方法是使身躯、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长。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消除后,肌肉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种弹性,太极拳就是锻炼这种肌肉的弹性,经久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能自然地加强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对于生理健身说可以使血管畅通,增强新陈代谢和气体的交换,能得到更多的氧气,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对于技击方面,由于曰久锻炼这种肌肉弹性,可以产生一种拥劲。 掤劲是太极拳劲的基础,无论是捋、挤、按、採、捌、肘、靠都要有掤劲(推手的拥是对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有向上之意的掤)。也可以说周身都要有这种拥劲,才能够做到当外力来时可以抵御和反击,所以太极拳有“拥劲永不丢” 之语,在陈鑫著作中说: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虚虚开张。”这就是说运动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皮肤和骨节处处都要放长松开。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螺旋运动中缠丝劲的实质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的。因为每一动作是由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缠丝劲的作用是可以将外来的压力因旋转而落空,在太极拳的术语中叫做化;同时还可以牵动对方的重心而乘势反击,术语叫做发。 在生理健身方面,这种螺旋形的缠丝劲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对内脏器官能起一种按摩的作用,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可以健强大脑皮层,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缠丝劲的种类可分为基本的顺逆缠丝和方位的进退、大小、里外、上下、左右等五对缠丝。顺逆缠丝劲表现于上肢手臂者,是顺缠手心转向自己面部,逆缠手背转向自己面部。表现于下肢腿部者,是顺缠膝部由内转向外,逆缠膝由外转向内。 这个分类是依据陈鑫的著作《太极拳缠丝精论》而来的。陈鑫先生对每个拳势关于缠丝劲运行的线路和经过的经络穴道,都讲的很清楚。缠丝劲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一个立体圈,这正是缠丝劲的螺旋运动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的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需要。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虚实运动,在这个特点的标题中提出的两个前题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随。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是一种最经济的动力活动。 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就是上下相随,同时起调节内劲、保持中正的作用。 初学时划分虚实的比例最费工夫,可以大虚大实,此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虚实的最深功夫。 陈氏太极拳对于虚实一事,极为重视,拳论说: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要以意念的虚实为虚实,还要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腿部因为要支撑全身的重量,比较上部手的虚实要显露于外。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总要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而且不但手与足要分虚实,全身各部都要分虚实。大概说起来,胸部关联着上肢的虚实,腰部关联着下肢的虚实,各部分的虚实,相互呼应且有相吸相系之意。 太极拳的动作圆圈,在转圈过程中,虚实在变换。半圈为虚,半圈为实,虚实合成一圈,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理。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五、以腰为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讲: “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说明为了要达到所谓一动全动的目的,必须以腰脊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带头。因为腰与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轴的功能,如果能够配合螺旋运动的缠丝劲,就可以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从而发挥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做到节节贯串以后,就可以达到周身~家的功夫。练成这种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动,就能使全身内外各部配合着动起来,做到内外相合。 这种贯串各关节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功能,阻止关节退化,因此太极拳有健身防老的功效。节节贯串运动出来的劲,也是要运用缠丝劲,所以是形成一种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的“贯串劲”,这就是节节贯串的实质。节节贯串运动的掌握是在运动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脊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 陈鑫著作中对于贯串一事说得很多,大都重于内部的气与显于外的神,他说: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陈鑫所说的神气贯串,一气相生,一气贯通等,也就是要求节节贯串,进而招招贯串,要达到贯串一气,对于所谓拳势之起、承、转、合,必须明白且研究清楚。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地一气呵成运动 一气呵成运动,是节节贯串的进一步,也就是做到招招贯串,使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这个一气呵成招招于内劲的不断,也是可以使运动量增大的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 这些也是要在缠丝劲的运转中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形成意外驰,动作无主,变成内外不一时,这是意也断了,那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 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练拳架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的滔滔不绝,中间毫无御劲的地方,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可自然地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太极拳《正功解》上说: “太极者圆也,无论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除此以外哉。” 这是方圆相生之理由来。 在初学时一切动作要求圆,等到功夫相当纯熟之后,在运劲到达终点时,就要在圆中体现出方来,那就可以表现出各种劲道,亦即是发劲。 如果能够练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只运用肌肉皮肤的涨缩和骨的微转,变换角度来实施拿放,制敌于不知不觉之中,到了这种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顾虑有断劲发生,这是表示已经达到方圆相生的高度境界,而且在练拳时的神气一定随着动作而动荡,能够神气动荡,也就表明内在的意识没有离开动作而外驰,也就是一气呵成了。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论说:“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在初学拳期间,因为人身原来有一股僵硬劲,要力求柔软来化去这原有的僵硬劲,所以在这时间练拳要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之谓求软催僵时期。 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这时愈柔软愈能催去原有的僵硬劲。要练到一点僵硬也没有,动作起来能节节柔软地贯串起来,那就做到所谓有心求柔,无意成刚的全身松开,是一种有意识的松,不是一种像一堆烂泥的松,同时也不是有丝毫努力鼓劲。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一种富有弹性的搠劲。 练拳练到极柔软以后,再用功练习,使这种具有弹簧劲的掤劲加强弹性,就成了太极拳的刚。这种刚是经千锤百炼出来的富有弹性韧性的刚,这种刚也是要从缠丝劲的绞来绞去中练出来的。 有了由柔练出来的刚,就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境界,这个时期称之谓练柔成刚时期。达到了可刚可柔,忽刚忽柔,亦刚亦柔的程度,更进而配合着拳势的开合变换刚柔。 原则上是在神气上隐的时候是柔,显的时候是刚;在拳势上是通过开与合,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落点是运劲到达尽头之点,乃是神显气聚之处,所以此时此处运用刚法,可谓恰到好处。除此以外,在一切开合转换过程中,因为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过程,此时均宜用柔法。 概括起来说,每个拳势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这样就会达到刚柔相济。陈鑫: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八、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论: “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 “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快慢的涵义有二:一指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二指每一个拳势中的运动速度快慢。在转关处慢,过了转关后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发后复转慢。 第一个含义是练拳快慢的发展程序。在初学阶段,万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性。不过慢也不是慢无限止,不能慢得痴呆,必须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的条件下求慢。 这个求慢的练习时间,大概要经过一二年。以后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渐渐加快速度,也就是缩短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也是锻炼劲的时间。但快不可发生浮飘与错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