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选》主要内容 人物简介 感人处和精彩处

主要内容 人物简介 《泰戈尔诗选》感人处和精彩处

  泰戈尔诗选

  〔印度〕泰戈尔著

  序 诗

  现在我把我的诗

  紧密地装在这本子里

  像一只挤满了鸟雀的笼子一般送去给你。

  那碧空,那围抱星辰的无尽处,

  我的诗句群飞穿过的空间,

  都被留在外面。

  繁星,从夜的心头摘下,

  紧紧地结成链环

  也许能在天堂近郊的

  珠宝商人那里沽得高价,

  但是神人们就会怀念

  那不分明的超凡的空灵价值。

  想象一首诗歌忽然像飞鱼般

  从时间的静深中闪过!

  你不想把它网住

  和一群俘获品一起

  陈列在你的玻璃缸里么?

  在公子王孙的闲暇的悠长的年月,

  诗人天天在他的仁慈君王面前

  朗诵他的诗句,

  那时候还没有出版社的鬼魂

  在用黑色的沉默

  来涂抹那共鸣的悠闲的背景,

  在不协调的自然伴奏中活跃了起来;

  那时候诗句还不是用

  整齐的字母排列起来,

  叫人默默地吞咽下去。

  呵,那为倾听而写的诗歌

  在他们主人的批评的眼光之下,

  今天就像一队连锁起来的奴隶

  被放逐到无调的纸堆的灰黯里,

  那些曾被永恒亲吻过的

  在出版者的市场上却迷了路。

  因为现在是无可救药的慌忙与拥挤的时代

  那抒情诗的女神

  去到苦吟者心里的时候

  必须坐电车和公共汽车的。

  我叹息我恨不生在

  迦梨陀婆的黄金时代,

  而你是,——但是这种胡乱的愿望有什么用处呢?

  我是无望地生在这忙乱的出版社的时代,——

  一个落后的迦梨陀姿,

  而你,我的情人,是极端地摩登的。

  懒洋洋地你躺靠在安乐椅上

  翻着我的诗卷,

  你从来没有机会半闭着眼睛

  来听那音节的低吟

  而最后给你的诗人戴上

  玫瑰的花冕。

  你给与的唯一的报酬

  就是几个银角

  支付给大学广场上

  那个书摊的售书员。

  http://www.bingxin.org/databank/zp/fy/tges.htm
  这本是印度大诗人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逝世以后,他的朋友们替他编选的诗集。集中共有130首的诗,歌曲,自由诗和散文诗;有些是曾散见于印度的各种报章刊物,有些是没有发表过的,其中除了第114和120—130这12首之外,都是诗人自己从孟加拉文译成英文的。

  这诗集,按着诗创作的年代,分为四部分:

  1.1-57首(1886-1914年)

  2.58—87首(1916—1927年)

  3.88—112首(1928—1939年)

  4.113—130首(1940—1941年)

  除了序诗是1932年写的,和末一首是1939年写的,因为这两首诗的内容,适合于放在卷首和卷末,所以就这样地排列了。

  这本诗集最突出的一点,是编入了许多泰戈尔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诗,这些诗显示了泰戈尔的最伟大最受人民喜爱的一面。孟加拉本是印度民主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在广大人民渴求解放热望自由的火海狂潮之中,泰戈尔感激奋发,拿起他的“力透纸背”的神笔,写出了热情澎湃的歌颂祖国鼓舞人民的诗篇。集中的第38—44首,就是他1905年孟加拉自治运动期间写的;集中的第51首,在1946年印度独立后,被选为国歌。此外如第102首关于非洲的;第110首关于慕尼黑会议的;都是诗人对于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最严厉尖锐的谴责。诗人的祖国曾长期地被践踏于英帝国殖民主义者的铁蹄之下,因此他对于被压迫剥削的亚非人民,有着最深厚的同情,对于西方帝国主义集团,有着最切齿的痛恨;在这类的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目光如炬,须眉戟张的义怒,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泰戈尔人格中严霜烈日之一面,与“吉檀迦利”集中所表现的霁月光风,是有其不同的情调的。

  译文是根据印度加尔各答维斯瓦—巴拉蒂(Visva—Bharati)出版的《诗选》(Poems)译出的。

  1957年6月10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1
最精彩的是吉檀迦利
最感人的是爱者之礼物
泰戈尔的文学活动,开始的极早。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即开始写剧本了,他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凡是说孟加拉文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颂他的诗歌。后来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陆续译了许多种成英文,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爱者之礼物”、与“岐道”;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杂著有:
“我的回忆”、“饿石及其他”、“家庭与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

“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泰戈尔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词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样是无法通向神的。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阻障。他崇尚纯真和简朴,企望自己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神“来吹出音乐”,从而达到人梵神合一的境界。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巴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04153.html?wtp=t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