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好好的怎么坏了?

如题所述

礼崩乐坏是一个代指的词,不是说礼乐坏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再也听不到音乐歌曲再也看不到歌姬跳舞了。而是代指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混乱,各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而是自立为王的“僭越”行为。我们都知道周朝立国基础是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二者互为表里,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而周朝时的礼乐制度就是严格按照分封制等级来分配的,它规定了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各级别诸侯能采用的礼仪。举个例子来说,天子出行能用九辆马车,诸侯只能用七辆马车,而低级的士只能用三辆马车。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东周末期,各诸侯国实力逐渐变强,周天子式微,再想让诸侯国老老实实听话可就不容易了。诸侯们开始变得狂妄不停天子命令,自己出行想用多少量车就用多少辆。再比如孔子所说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八佾是天子才能用的数量,一个诸侯应该用六。

这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表面上是人们抛弃礼法随心所欲,实际上是周天子式微天下大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9

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到帝国制度的变革期。由于封建制度下有很多不从事社会生产的人,公民又被分为很多固定的阶层,所以一个特点就是礼数特别多。

加上当时人们迷信,各种祭拜活动不断,每年要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祭拜这个东西和跳大神、道士做法差不多,既然对方是无法交流的神明,神明又掌管了一年来的收成和气候,所以人们能做的只有在祭祀时候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小到香怎么上,猪肉怎么切,大到国君怎么致辞,群臣如何祭拜。而社会发展肯定会打破传统的迷信活动,人口的膨胀也不允许再有这么多人不从事社会生产,所以在战国时期的人们更加专注本质上的东西,对这些拜来拜去、只有不从事生产的人才有精力完成的礼法越来越不在乎。这就是书中的礼崩乐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