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继而诸侯争雄,王室衰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王道坏矣。


何为礼乐制度?简而言之,礼就是行为规范及其仪式,乐就是配合典礼仪式所具备的与之相应的舞乐。广义的礼就是指一整套社会制度。周礼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严格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其内容极其广泛。礼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国有制,天下土地属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继承权,没有买卖处分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礼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奴隶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礼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分别指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方面的各种规范及其典礼仪式。五礼也就是狭义的礼。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为,号称“中兴”,实际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矛盾,反而实力更削弱了。周宣王还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诸侯因而不满,“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接下来的周幽王更无君样,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孔子前期周游列国,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就是要恢复到西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状态,只是历史不可逆,月盈必亏,盛极必衰,况且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历史会在动乱中走向进步。这是孔子晚年在深研《周易》後才明白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孔子所谓“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的礼乐制度受到东周的摧残从那时起,暴政取代了国王的统治方式,王子们为霸权而战,皇室也随之衰落。”国家大事在于朝拜和兵役,“礼乐远征皇帝来”是王道。当礼乐从诸侯,甚至官吏那里来的时候,礼乐就塌了,王的道也断了。

仪式是行为准则和仪式。音乐是与仪式相对应的舞蹈音乐。广义上讲,礼是指一套社会制度。周礼是指西周前期周公为严格执行奴隶主和贵族的等级制度而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在当今经济中,礼制主要是“井田制”,即国有土地制度。天底下的土地属于周天子,别人只有使用权和继承权,没有买卖权。井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礼制是奴隶制下的父权制,包括分封制和长子继承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礼乐主要包括吉祥、杀戮、军事、宾客、嘉兴五种礼仪,涉及祭祀、丧葬、军事、朝觐、婚礼等各种规范和仪式。五礼也是狭义的礼。

《周礼》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能使人们遵守各种符合等级观念的规范和准则,而且能反映当时的文明。因此,周公等人十分重视。周公在礼乐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非常称赞周力,他说:“周健在第二代,余雨文在!“我来自周代”,在夏商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真正体现了奴隶制高峰期的时代特征,因此春秋战乱时期的孔子备受推崇。


礼乐制度被破坏了,表现在君主不是君主,大臣不是大臣,父亲不是父亲,儿子不是儿子,丈夫不是丈夫,妻子不是妻子,都迷失了方向。公元前841年的“中国起义”标志着周朝的衰落和礼制的崩溃。周宣王登基后,做了一点,叫“中兴”。事实上,他并没有缓解各种矛盾,反而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周玄王还违反长子继承制度,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因此,王子们不满意。”从那时起,王子们就有了许多皇室命令”(世纪·周公家族)。下一任周有王没有帝王般的容貌,却最终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西周王朝灭亡后,臣杀王、子杀父的悲剧继续上演。春秋末期,奴隶社会依附的井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因此,在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继而诸侯争雄,王室衰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王道坏矣。

礼就是行为规范及其仪式,乐就是配合典礼仪式所具备的与之相应的舞乐。广义的礼就是指一整套社会制度。周礼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严格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其内容极其广泛。礼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国有制,天下土地属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继承权,没有买卖处分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礼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奴隶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礼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分别指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方面的各种规范及其典礼仪式。五礼也就是狭义的礼。

周礼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既能使人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各种规范典则,又能体现当时的时代文明,所以很为周公等人所重视,周公在制礼作乐方面,对後世影响深远。孔子极称赞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夏商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确实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故令处于春秋乱世的孔子极度倾慕。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为,号称“中兴”,实际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矛盾,反而实力更削弱了。周宣王还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诸侯因而不满,“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接下来的周幽王更无君样,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第3个回答  2019-11-27

礼乐崩塌是东周制度逐渐被抛弃的一个形象描述。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周礼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具体说来,权贵诸侯开始将王位变为私田,分封制变为郡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的解体礼乐的崩溃是对封建礼乐制度逐渐解体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经济上雷区制度的逐步解体、土地所有权的出现以及相应的税收制度,如作为鲁国最初的赋税亩、齐国的阶段等等。

在政治上,一些有权势的王子开始建立直接属于君主的郡县制度,不再瓜分土地,周朝的诸侯国无法阻止他们,所有的王子和官员都以礼乐为封建主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这是很普遍的宗族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无法推行。清朝一些有权势的官员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出现了王子和清朝官员礼乐远征的局面。所谓“礼不下于民”,是指礼不被平民地位的低下所排斥。老百姓也需要学习和理解礼仪。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已经崩溃。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礼乐制度,坚持所谓“礼不降老百姓”,并把“礼乐”作为六课中的前两课,力图恢复周礼。

自相矛盾是肯定的。孔子的言行不全,也不是圣人。他只有保持一部分权力和权力才是正确的,这为稳定统治体系、戏弄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的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生来就是劳动人民,但他根本不可能是劳动人民:他试图爬上上层阶级谋求职位,并周游六国,在统治者的层面上推广奉承理论。

他经常教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如果他们不努力学习,就要种地。在六个国家的农田里旅行时,学生们不知道农夫在干什么。他们问他为什么种地。他说:“如果农夫不种地,你就没有食物。”学生们说:“老师,你不是说种地是无止境的吗?”你不反对孔子的言行吗?他的学生知道了!

第4个回答  2019-09-20
礼崩乐坏 [lǐ bēng yuè huài]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礼,指“周礼”,即五经里面的《礼》;乐,指庙堂之乐;
原为孔夫子感叹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而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现可释义为伦理道德文化的日渐散失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