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

如题所述

《竹节人》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特殊单元学习策略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们学会带着目的去阅读。作为学习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带着目的去阅读上,他的课后题也只有一个,就是给出了这篇文章阅读的三个方向,并给出了提示。在第一课时我重点处理了字词和第一个阅读目的,第二个课时我重点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阅读目的,并且进行总结带着目的阅读的方法。

这周我看到视频中的文老师和我讲的有所不同,文老师在第一课时讲解第一个阅读目的之后,就总结了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在第二课时,刚一开始先复习了一下这个阅读方法,接下来就是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细读相关段落,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句话就有两处需要我学习的地方:第一处是细读相关段落,我在讲课的时候说的是请同学们去文章中找一找,我的问题就失了细读的意味,也就复习失去了阅读方法的意味;第二,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问就意味着他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当时我说的是乐趣表现在哪些地方?那这样意思就大不相同,在表达的意思上就少了几个方向,也就难怪当时同学们回答不上来,只找到了玩的乐趣,这一个点,而忽略了制作的乐趣。

文老师在处理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前两个问题是自己讲的,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学的,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这一点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在处理最后一个小的问题的时候,体会学生心情变化这一问题,我看到文老师运用了画图的方法,将学生心情从沮丧到惊喜最后到释然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图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心情的起伏,更能体会心情的变化,而我讲课的时候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制作的玩具被老师没收了,然后发现老师也在玩的心情,我觉得效果没有画图的方法好,画图的方法更直观,而语言有时是苍白无力的,有的同学想象力也不好,不如直接让他看到的好。

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文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同学们补充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上课玩竹节人时的表情、心理以及学生被老师发现的表情、心理等等,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是让同学们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没有补充很完整的细节,而文老师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看文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真的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老师的任何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学生们的思考,课真的是磨出来的。同时语文课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课程,任何其他学科的方法都有可能迁移到语文课堂上,要更加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