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攀比心理?

生活累
一小半源自生活本身
一大半来自攀比
怎么做才能减轻攀比的心理呢?

物质攀比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妨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价值观

孩子们攀比心理必然缘自大人,而大人的攀比则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潮流有关。想象中国的五十年代,大家曾经以贫下中农为荣,就明白现在的商品社会的商业文化中的拜金意识对大众的左右了。所以,要做到让孩子没有攀比心理,必须建立他们独立的价值观。比如:物质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物质的优越在精神优越面前是不足挂齿的,每个人应该以自我完善、自我进步为追求。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当然,价值观传递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就要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

第二、自尊心

自尊心和虚荣心有很多微妙的关系,没有自尊就没有虚荣,没有自卑,就不必虚荣。如果自尊心不恰当的建立在比别人优越的追求上,自然就会攀比,如果自尊心建立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上,人就不在乎和别人比起来怎么样。真正的高贵不是比别人优越,而是由于过去的自己。

“不仅是虚荣”

有没有去过东北?那里的下岗职工可以穿一万块钱的衣服,不是有家底,是借钱也要打扮的风气;还记得几年前的春节晚会上的“有事您说话”吗?不是不怕受罪,是更怕自己没有别人看得上的地方;听说过女大学生为了高消费而卖身吗?不是天生下作,是周围的人都笑贫不笑娼。

2006年端午节前夕,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耻笑,某大学一名大学生日前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

亲眼见到整个事情全过程的一位数学老师说,他教这名大学生的课。该男生老家在河北农村,学习成绩不错,是学校的贫困生,平时自尊心极强,也很少和同学有交流。当天他发现这名学生正在校门口拦着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两人在争论,于是他就站在男学生的背后,听了一会儿才知道这位妇女是男生的母亲。因为儿子春节没有回家,母亲就从数千里外的老家来看儿子。端午节快到了,她还拎了一篮子粽子。母亲的到来让这名大学生感到不快,并且还十分震怒,他觉得衣着破旧的母亲会使自己“丢脸”,被同学们看到后笑话,于是坚决不让母亲进校园。经过十多分钟的僵持,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这位母亲含泪掉头离去。母亲还反复小心地问儿子:要不要把粽子留下来吃?但儿子嘴中嘟囔一句:你快走吧,谁还吃这个东西?

后来老师追上了这位边走边抹泪的母亲,想劝她进学校去看看。这位母亲看到有人追上来,赶忙将眼泪抹掉,连声说“没事没事”,再三谢绝老师的好意。“回家还有很多农活要忙”,说完就急匆匆离去了。

自尊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以及自我发展的乐趣和信心。所以,能够自得其乐,不轻易的羡慕别人,不非要和别人一样,不去无谓的追风。自尊的人虽然也需要别人的认可,但是不会刻意的逢迎别人。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只能是自尊者。

虚荣则完全不同。虚荣的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生怕别人不认同自己。对于虚荣的人,假如别人鄙视他,他就受到极大的压抑,于是不惜代价的创造条件让别人看得起自己。殊不知,对于明智的人来讲,他这样做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虚弱和自卑。故事中的大学生即属此列。

虚荣的人很难坦荡。他们不时需要遮掩虚空,硬撑面子,这往往要付出代价,有时候需要很大的代价,而一旦露馅儿,就会遭到让人无地自容的嘲笑。虚荣的人喜欢显耀,但是这种显耀在明眼人看来是十分可笑的。

虚荣的人往往尚空谈、好攀比、不务实,这样无形之中就为自己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为许多“没面子”的事是必需的,虚荣的领导往往摆架子,殊不知这样反而降低了威信;虚荣的创业人爱摆排场,殊不知这正是创业的大忌。包装、造势有时候也是需要的,问题是,虚荣的人大大超过了“需要”的限度,他们付出了太多没有必要付出的甚至是承受不起的“成本”。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有其明显的功利和浮躁,浮躁让人浅薄,功利使人虚荣。但是,时代在增加克服虚荣的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虚荣的可贵。如果谁有更多的自尊、更少的虚荣,他就会格外的与众不同,他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力量和魅力,这是上帝对那些有智慧和有修为的人的必然奖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7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觉得你首先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这样你整个人就会开朗起来,也会看到生活多彩的地方,你会很庆幸自己能这么快乐的活着,跟别人去比,当然会很累啊,其实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你是独一无二,干嘛要跟别人比呢?保持自己的个性才是最好的,希望你能快乐起来
第2个回答  2022-02-11
攀比,就像爱美之心一样,人皆有之。自幼到现在的价值观中,攀比二字无论怎么赋予它优秀的能量,都不能被安插到褒义词的一组之中。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攀比,它又是人类欲望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而抒发的这个“度”是否能拿捏恰当,对我们自身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用另一个角度看待攀比
攀比,在很多人眼中,它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可是,如果将这个词汇拆分开来,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一层递进关系的。
攀,在形容动作时,意指向上与超越。那么,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攀字是比喻我们向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高于自己的人进行仰望。
比,之所以说攀与比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是因为在仰望的同时,会看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欲望的抒发的多与少的量变。

最终,通过与对方比较的形式,无论在客观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都要进行高与低,上与下的博弈较量。
攀比的两面性——一面是深渊,一面是源泉
一、深渊
世间万物都是存在正反两面的,攀比也不例外。之所以称攀比的一个层面为“深渊”,其实是对高速发展下的社会诟病的一种诠释。而这种诟病往往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物质层面
现实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的攀比心理比比皆是,话里话外总是林林总总透着一股刺鼻的酸味。无可厚非,这种酸味通常是由物质欲望而导致的。
很显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可是当面对物质欲望时,一旦攀比之心显露出了贪婪的一面,无疑对个人来讲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深渊当中。

举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说明:
年轻人酷爱旅行,因为近些年的旅行意义逐渐变了味道,不再是以拓展眼界与放松心情为主要目的了。更多的掺杂了秀房车、秀单反、秀西餐、秀红酒、甚至秀定位。正是因为掺杂了以“秀”为主的物质元素,才使得本可以安静、浪漫、舒适的旅行变得五味杂陈。

反观来思考,每天忙完工作还要飞奔于幼儿园接孩子另一类人们,无疑这种秀与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一旦这种

反差在内心拿捏不好,就容易踏入一脚现实,一脚深渊的境地。
2、精神层面
谈到攀比的精神层面,浮现眼前的是两种攀比方式:寄托型攀比与幸福型攀比。
寄托型的攀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父母身上,孩子的成绩高与低、兴趣的多与少、课外补习班的价格战,都成为了父母间的攀比谈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美好的期许是值得肯定的。可正是寄托型攀比的背后,家长忽略的事实却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因为,事实是:

兴趣是要被挖掘再去培养的,而不是别人的兴趣就能通过“拿来主义”强加给孩子的。
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重要的不是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兴趣进行专注培养。毕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通过广泛培养兴趣来获得成功的,而是专注个人擅长的领域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幸福型的攀比,经常出现在目光短浅的一类人身上。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驻足别人的生活对比自己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而自己又是如何卑微与痛苦。如此大的反差,并不会改变他们向幸福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看齐,而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鲜。
在工作中,往往普通员工只看到了经理与老板每个月的薪水与自己的差别,但并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承受的压力。

所以,在生活与工作中,这两类人正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们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视而不见的一面,才会导致自己陷入这种幸福型攀比的深渊当中。
第3个回答  2013-07-17
多想学习或工作,你只要想只要努力一切都回有的就好了
第4个回答  2013-07-17
你好,多看些关于公益故事。学习艰苦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