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

如题所述

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扩展资料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玉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尔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6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

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

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扩展资料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多尔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一、不可能青梅竹马

孝庄(大玉儿,以下简称孝庄)和多尔衮来自不同的民族部落,所以说两个人青梅竹马是不符合史据的。而且孝庄12岁就进了宫,而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早已有了家室,更何况多尔衮并非影视剧设定的那般专情,府中迎娶了很多妻妾。

二、孝庄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由于以下事件与依据,使得这件事有一定的可能性。

    多尔衮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而且满人一向有兄死娶嫂的传统。

    福临(顺治)登基之初,原本是大皇子和多尔衮争夺王位,孝庄母子孤单力薄,不排除是孝庄为了拉拢多尔衮,向其示好,允诺下嫁与他。

    据史书记载,当时孝庄儿子福临登基后,就一直对多尔衮不满,甚至还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入土后,命人将其鞭尸,孝庄没有任何表示。这很容易让人猜测,是否与孝庄下嫁多尔衮传闻有关。

    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朝鲜国王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明末清初的诗人张煌言曾写诗来讽刺孝庄下嫁多尔衮,他在《建夷宫词》十首之七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留下遗嘱, 不与皇太极同葬, 这种作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的灵枢停放在东陵,雍正时才葬入昭西陵地宫。

总之,两人的真的历史肯定不像电视剧那么美好,而是充满了政治权衡的味道。

扩展资料:

多尔衮墓原址位于北京市东直门街道新中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被撤去帝号、庙享,家产皆籍没入官,建设中的墓地被拆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诏令平反,依亲王陵寝制度恢复坟茔。多尔衮园寝俗称“九王坟”,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最南边有神桥一座,下有月牙河,有围墙、子墙两道,南辟宫门三间及栅栏门,进门有东西朝房,碑楼两座,后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月台,月台上建大坟冢一座。辛亥革命以后,多尔衮后人将地面建筑拆卖。1954年九王坟被拆平。

参考资料:

《他是大清第一王爷 死后却被掘坟鞭尸》

多尔衮——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5

关于多尔衮与大玉儿青梅竹马的故事,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正史上并没有大玉儿的说法,以下简称孝庄)本是科尔沁草原蒙古族首领莽古思的孙女,她年龄比皇太极小得多,之所以会嫁给皇太极,完全是一种政治婚姻,本来孝庄的姑姑哲哲已经是嫁给了皇太极的,但由于哲哲一直没有生孩子,科尔沁蒙古为了巩固与努尔哈赤方面的关系,所以又将孝庄嫁给了皇太极。

孝庄嫁皇太极的时候还不满13岁,而此时皇太极34岁,皇太极有七八个嫔妃,二人谈不上有多少感情。但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这个时候却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和孝庄几乎一样大。

皇太极雄心壮志,常年征战在外,多尔衮是有着大把的时间陪着孝庄一起玩耍,要说青梅竹马,也得是这个时候开始。(这句话纯属推测)

公元1653年,清太祖皇太极的突然暴毙功劳最大、地位最高的二人,多尔衮与豪格陷入皇位之争,然而最后皇位竟然旁落到丝毫没有存在感的6岁孩童福临(将来的顺治帝)手中这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能让多尔衮心甘情愿把这个皇位交出去的理由是什么呢?很有可能就是孝庄的存在

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被拥立为摄政王,他的称呼从叔父摄政王,演变为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是皇父摄政王。在很多可以考证的史料中,记载多尔衮时的称呼都是“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呼是有特殊意义的

顺治帝是非常痛恨多尔衮,原因并不是多尔衮把持朝政这么简单,更多的真相隐藏在他的圣旨中。多尔衮死后三年,顺治帝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砍头鞭尸,还削掉了他的一切头衔。罪名有两个,一个是自称皇父摄政王,另一个是擅闯皇宫内院。

孝庄死后并没有选择和皇太极合葬,这是她的遗旨,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这里面应该有原因。

孝庄是否下嫁过多尔衮,由于正史上没有提及,所以现在史学家认为这是不存在的事情。

这个说法是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中提到,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认为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4
多尔衮,满洲最勇敢的勇士,清王朝正式建立时最大的功臣,顺治即位后满朝最大的统治者,和顺治皇帝的额娘庄妃扯上太多的不非关系,这就是多尔衮。一生有过辉煌,有过痛苦,有过无奈,太多太多的感情聚集在一起,串起他不凡又复杂的人生。纵观前清历史,对多尔衮纵是有很多感慨,不知,多尔衮,一生为何?

清朝开国先皇努尔哈赤,也就是清太祖,在临死时,据说只有一个妃子陪在他的身边,他对这个妃子是倍加宠爱,这个妃子就是多尔衮的额娘。清太祖死前没有来得及当众指定哪个皇子为下一任的皇帝,说是只是口授给多尔衮的额娘。于是,清太祖归西,他的四个较长的儿子被称为四大贝勒,处理了清太祖的后事。有国必有君,国无君不宁, 指定下一任皇帝即位成了四大贝勒首要的问题。于是,他们与多尔衮的额娘急急联系,没有人知道其详细内容,谈到了最后,却传出了一个消息:先皇临死时,出于对大福晋的爱怜,指定大福晋为其陪葬,所谓一起去天上做夫妻。可怜的多尔衮年龄还不大,就必须要接受如此的痛苦,当他急急赶到时,所有人都拦着他,总算闯了进去,“大福晋随先皇升天!”这一消息传入了他的耳中,他跪在了地上,泪水模糊了眼睛。这一刻起,多尔衮明白了:自己最爱的额娘去了,从今以后只有自己了,一定要领着弟弟闯出一番天地!

有野史记载,努尔哈赤的真实意思是要十四子多尔衮即位,努尔哈赤生前特别喜欢多尔衮,喜欢他的勇敢机智。可是,似乎大福晋和四大贝勒之间的恰谈出了什么问题,最后大福晋随先皇而去,四大贝勒以多尔衮没有战功否定了他。据说四大贝勒之中最年长的代善此后对多尔衮格外的关照,也许这就是他对多尔衮的忏悔、对大福晋的赎罪吧!可是,敢问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就算先皇并没有让大福晋做为陪葬的遗诏, 就算多尔衮真的是内定的下一任皇帝,又有什么用?原来的多尔衮可以在大草原上策马奔驰,尽享人生之乐,可如今呢?全部的担子都要他自己扛,有泪水也只有咽里!

民间传说把多尔衮和大玉儿(即后来皇太极的庄妃)的际遇划出了唯美,即美妙又凄凉。传说多尔衮和大玉儿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由于年龄相仿而且他们的骨子里都有着那么一种豪爽,他们早已偷偷相爱,似乎就等着合适的时机完婚了。可是,四大贝勒中的皇太极即位,却一眼看中了冰清玉洁的大玉儿,封她为妃。这一击又将多尔衮打入无底深洞,和深爱的人含泪分离……我想,也许多尔衮的心里对皇太极更多的感情是恨吧!从皇位到心爱的人,他无一事可心。

“蒹荚苍苍,白露为霜,

所为依人,在水一方”

一切的际遇离多尔衮远去,上天连一个小小的幸运都不肯给他供他侈奢…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吧,多尔衮看尽了身边的世俗,麻木了,当年他英俊勇敢,聪明机智,缺的就是功绩。于是,他离开了皇宫,远离了这是非之地,这块令他绝望的土地,远赴缰场,用一个个战功证明了他自己。

也许他在这战场寻找着什么吧!找回他的勇敢,找回他在草原驰骋的心际,还是在寻找他远去的心灵…

后来皇太极驾崩,此时庄妃(大玉儿)已为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福临。多尔衮结束了在战场的生活,回到了皇宫。此时,明朝的遗军蓄意造反,皇帝驾崩继承皇位的人选当先在即,多尔衮本可轻而易举的当了皇帝,以当时他在朝中的影响即位当皇帝似乎是意料中的事。但是,多尔衮却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不顾反面势力的影响,不顾同样有继承权的皇子豪格,将庄妃的儿子福临一手托上了皇位。于是,庄妃当上了皇太后,在后宫位居第二,而多尔衮呢,有了一个称号,摄政王,后称为皇父摄政王。

皇太后,摄政王…

为小顺治辅政的这段时间,多尔衮忠心耿耿,为顺治处理好了一切事物,同时也自私的将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扩张到了最广,豪格被他杀了,边疆的民族不和也被他处理好了,似乎一切阻碍顺治的因素都消除了,顺治小皇帝也安全的长大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顺治对多尔衮很不满!在顺治眼中的多尔衮是个奸诈的小人形象,他更是不满意于多尔衮过多的参与政事。他们叔侄之间的点滴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吧!

多尔衮在几乎将朝政交给顺治的时候,却引起了这样一个风波,他要求皇太后下嫁。还是因为爱吧,闯出了一切的多尔衮留到此时的依旧是孤独。可是,顺治会理解吗?自己的妈妈嫁给叔叔?有何伦理之谈!史料没有关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确切证据,所以这又成了初清史的一个不解之谜!根据各种文献考证,皇太后最终应该是没有下嫁多尔衮,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又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即使一步之遥,可是他们

顺治七年十二月份,多尔衮死在喀喇城,孤独的西去,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

多尔衮生前最鄙视的就是钱、权。可一个千古勇士, 不是有江山,就是有美人,可多尔衮呢?再辉煌,江山美人他都没有,最鄙视钱权,到头来,却只留下了这两样,真是造化弄人

多尔衮的这一生啊!充杂了一切,一切复杂,一切简洁。一切快乐,一切悲伤。可是,轮回过后,只留下白纸一张。世界还在继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