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经典红楼梦点评!!!!!!

看老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天上的,看新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天上人间的...个人见解~~~~~~~~

[钗头凤·悼红] 红楼梦,青灯旁,十载批阅几增删。书未成,灯先灭。一腔忧愁,谁解情怀?猜,猜,猜! 海棠残,聊赖难,芹溪终究意难平。落红泣,香冢埋,欲揽青天,更著风雨。奈,奈,奈! ——余谨以此词悼念曹公
一段天籁之音——《红楼梦》因其辞藻华美而令评论家望之生畏;一种执著的精神——《红楼梦》因其不屈于世俗而令读者钦佩;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尝试——《红楼梦》因其“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而令世人叹为观止。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集政治、文学、医学、人文等于一体的旷古奇作!
然而,在世人大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时候,我们又不禁要问,究竟“谁解其中味”呢?

大观“红楼”《红楼梦》——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些什么,却觉得无从着手,似乎怕因笔者的不才而玷污了这位大师。那么,《红楼梦》究竟伟大在哪里呢?
一.《红楼梦》的伏笔
《红楼梦》是一部残书,可却有很多红学家对其研究,那他们研究的是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就是其中的伏笔。如第一回出现的甄士隐的“好了歌”中“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缘何两鬓又成双?”伏薛宝钗等人日后凄惨的生活,“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则暗喻了贾家的败落。
说到伏笔,第五回就不得不提。“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中暗藏“史湘云”,说的是她八十回后的曲折命运;“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则说的是贾惜春出家的事……等等,不胜枚举。
幸而有这些伏笔,才使得今人能探佚这部“被借书人迷失”的著作。同时也成为诸多小说难以相提并论的有力法宝。
二 .《红楼梦》的情节
《红楼梦》借贾母之口说当时的小说“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而《红楼梦》却不落此俗套,以大观园为背景,为我们诉说了贵族生活的日常故事。因其丰富的细节描写,《红楼梦》还被誉为是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明线,贾家的兴衰为暗线,展开情节。其中有着曹雪芹半生的亲身经历,字字皆血泪,句句都伤感,因而这部虚构的小说显得比真实更真实。
  很多人看《红楼梦》就只看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还说什么“也不过如此”,这显然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因为写宝黛只是为了情节的发展,而写《红楼梦》却是为了纪录一个家族的兴衰!
三 .《红楼梦》的人物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实,任何一部小说,要做到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并不难,难的是在一部小说中创造几百位有着不同性格、而且互不相同的人物。而曹雪芹却做到了,从慈母严父、到官宦平民,从姑娘小姐、到丫鬟小厮,曹雪芹赋予了他们每个人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语文老师教写作文的时候曾这么说过“要让人物自己动起来,不要让我觉得是你在让他们动。”或许《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吧!即使是丫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袭人之贤、晴雯之娇、平儿之俏、香菱之呆、紫鹃之慧……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品“红楼”有的书是闲暇时解闷的(“困倦抛书”之“书”是也),而有的书则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红楼梦》则属于后者。或许第一二遍读的人不觉得什么,但随着你一次又一次读下去,你才会发觉,原来书也是可以用来“品”的。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看到晴雯如此撕扇作笑,却难生厌恶之感,反添几分喜爱之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更是百读不厌。原先也觉得林黛玉很多愁善感,看见落红还要“埋香冢”;细读之后才发现,这原原本本就是一个误解。不过是黛玉看见落花纷飞,“花开易见落难寻”,恰逢昨日见钗宝谈话,晴雯不让她进怡红院,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一时感物伤怀,才不由落下泪来。
世人都说颦儿妒、颦儿嗔,却不知此妒此嗔正是宝卿袭卿所不及的。宝钗因惠,故劝玉跻身于“经济世故”之中;袭人缘贤,才“良宵花解语”;却未料得竟不及那黛玉同读《西厢》,共葬落红。颦卿之弱,几不胜衣;颦卿之颖,虽夫莫及;颦卿之蹙,万钗难敌。我喜欢颦儿,喜欢她的“孤标傲世”,喜欢她的不屈世俗,而她悲惨的命运却也是从此处铸成的。我原来抱怨高鄂伪续,致使黛玉“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后来才知道,不管是谁来续这本书,结局可能千差万别,但黛玉的命运却永远只会是悲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伏笔,更是因为一个封建的社会是绝对容不下这个黛玉的!
我也很喜欢宝钗。很多人都说宝钗被封建思想禁锢着,或许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我要说的是——如果宝钗生活在现在,人们又会对其作何评价呢?或许同样的性格到了今天,人们还是会觉得是个很好的女孩。那么,当时的人们佩服宝钗又有什么不对呢?难道我们就可以因为宝黛爱情的悲剧而迁怒于宝钗吗?显然这其中,宝钗是没有过错的,甚至她都没有为争取这样的幸福“努力”过。受万千宠爱于一身也算一种罪过吗?就算是,那也绝不是受宠爱者的罪过,而是那些所谓的“打抱不平者”!所以,作者“褒中贬”的宝钗亦算是几近完美的。
我还很喜欢探春。探春的才华想必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的才气恐怕就算是众姐妹中数一数二的了。作为诗社的发起人,她的诗也是不错的。如她的《咏白海棠》“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虽及不上钗黛之作,但亦为佳句。她还有这很强的齐家本领,代理家事时,她想出了许多节俭的方法。可惜生不逢时,虽然出生在大户人家,却是庶出的,还有一个不识抬举的兄弟和一个以害熙宝为己任的母亲。这也就不难怪她代理家务时对舅舅丧事的态度了。探春,或许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之一吧!

放眼“红楼”因为《红楼梦》是部残书,所以红学家们的猜测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下定论。有很多猜测都仅仅是个人观点,但是因为他们是红学家,是权威,就会使不少人信以为真,这就十分可怕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位业余爱“红”者写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说贾宝玉原来叫贾珏,“珏”与“爵”“觉”同音,爵位是假,觉悟是假。另外,“珏”是合在一起的两块玉,暗指宝黛……说得有条有理,似乎一点儿也看不出是推测,倒象是曹雪芹下的结论似的。其实我倒觉得,说不定连曹雪芹都没想到“珏”字的双关意,与其取“原来贾宝玉叫贾珏”的题目,倒不如说“我建议宝玉改名贾珏”。
对于《红楼梦》的重要批注者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叔侄的、有说是兄弟的,更有甚者,说是红颜知己的(有红学家还认为脂砚斋其实是书中最后和贾宝玉在一起的史湘云的原型)。对于前二者我暂且不作评论,至于最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则脂批,大致在黛玉对宝玉说什么学堂中的事,脂批说:颦儿亦闻得学堂中事?那时女子是不上学堂的,因而这显然是男子口吻。另有一则批语,第十八回“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脂砚斋夹批“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姐先(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这两条批语表明脂砚斋极为可能是男的,而认为是史湘云的原型,或许,这只是一种很美好的想象。
此外,也有红学家指出,《金陵十二钗》应有九册,共108人。九是至阳之数,十二是极阴之数,声称曹雪芹找到了完美的数字。最近刘心武又提出“《红楼梦》应有一百零八回”的说法,还草拟出了一百零八回的大纲。总之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其实对于这些猜测,提出者往往是信心满满,支持者也是证据累累,反对者却拿不出什么反对的证据,因而三人成虎,传着传着就成了有可靠文献记载云云……而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目光看待这些观点,才会发觉其中的是与非。
 

当然,即使是红学家,仍然不敢说,自己解得其中味,更何况是我呢?不过我要说的是,并不在乎我们是否解得其中味,其实,今天那么多人在关注《红楼梦》、品味《红楼梦》、醉身于《红楼梦》,这本身就是对曹老先生最大的慰藉!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是啊,曹老先生都这么说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出被隐去的真事呢?难道作者是言不由己?抑或是今人的好奇心所指使?或许没人知道。但毫无疑问,探佚《红楼梦》之路会一直有人走下去,会一直有人前赴后继地走下去……
当我们整日为都市化生活牵累,其实,不妨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漫天繁星,或许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两三百年前,或许曹公也是望着同一片天空,他在问,“谁解其中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0
场面蛮华丽的,场景的设计也很好。只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显得有些生涩,不是很纯熟。还有就是林黛玉很难和83版的程晓旭相比,总之没有老版的经典~~
第2个回答  2013-08-10
经典红楼梦真的是永恒的经典,无法超越!每个人物演的都很到位。书籍中没有明说的东西,大部分也能从电影里看的出来——最好的部分,是被高鄂曲解的后四十回,电视剧根据著名红楼研究人员的注解拍摄,最大程度贴合曹老的原意,拍的非常好,非常感人!
第3个回答  2013-08-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