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别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渭城曲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乐府】 类别:【未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
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2、浥: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
��之地。

【韵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
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
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
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
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

《送别》之一: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之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1
上面的已经提供了好几首了 另外再添几首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传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座。
送友人前归
  万里春应反,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范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菜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应该不算是送别诗的,而是思乡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31
王维——《送别》 【年代】:唐 【作者】:王维——《送别》 【内容】: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者】 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52607.html?fr=qrl3
第3个回答  2013-07-31
《送梓州李使君》《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