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散文与什么什么相区别?

如题所述

 四

  文体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是“语体文体”即语言研究。虽然它只是表层的结构,但却是文体研究的核心内容。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是与语言的各个方面相关联的。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套声音的系统,因此,是一件特定语言声音系统中的选择”。所以,如果要对作品进行纯文学和审美的研究,就离不开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而语体文体的研究,又是语言的研究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因为“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而且,“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8、191、193页。)从语体文体角度出发来考察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语言,可以鲜明感受到这一时期散文的整个语体文体与建国后17年乃至80年代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区别最明显的表现在于,90年代的散文随笔基本上放逐了五六十年代那种外在的抒情性或“诗化”的语体,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种平实亲切、自由随便的语体,这种语体风格在张中行等老一辈的学者散文中最为普遍。由于他们摆脱了“文以载道”的约束,故而他们选择了自由随意的语体,而这种富于个体化的语体方式又暗合了某种士大夫的情趣,是他们怡然自得和智慧洞悟的结果。因而,通过他们的语体方式,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厨川白村所描绘的那种冬天炉边闲话、夏天披浴衣啜茶的艺术氛围。

  倘若说,老年人的语体特征是自由朴素和闲适自得,那么,年轻一代的语体,则是自由洒脱中的内在感觉化。如众所知,感觉是人的一种情感状态,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而对于散文而言,感觉尤其是语言的感觉化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散文反映的是作家的亲身体验,它不像小说那样可以靠故事和人物来打动人;而在音律节奏和意境营造方面,散文也逊色于诗歌。因此,散文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感觉化,即有作家独特的感受、情采、各种感觉的有情有味的语言去打动读者。然而在很长时间里,当代散文的语言却不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一种说明性或介绍性的语言来叙事,即使所谓描写性的“美文”,也仅仅从修辞学的层面——表达的准确和清晰、描写的生动形象、句子的结构完整和规范来要求语言。这当然是一种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规范性散文语言,但决不是一种“感觉化”了的艺术的语言。因此,它理所当然的遭到了90年代散文作家的挑战。于是,在黑孩的《醉寨》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语体”——我看到有一种湿漉漉的气息开始穿过极细弱的一线夜光扑向我。肌肉在抖。那气息异样猛烈的扑打着我的面颊。……

  你那时站在我的眼前,模糊孤苦极了。你那细长的脖子里拖出的哭声象尖刀一样把我的心给划破了。心里面的什么什么都随着汹涌的血流淌尽了。……我那时注视着你,我看见一瓣一瓣的水珠子从你的毛乎乎的身子上滴下来掉到污泥里去不再流动,你的眼睛也似一汪不再流动的河,好一片迷茫一片沉静啊……

  凡是读过黑孩散文的读者,相信都会被她出色的艺术感觉所征服,尤其是这种感觉呼啸着融进语言,打破了传统遣词造句的规范时,它对读者的视学感官的冲击就更加强烈了:“那气息异样猛烈地拍打着我的面颊”、“那细长的脖子里拖出的哭声象尖刀子一样把我的心给划破了”,“你的眼睛也似一汪不再流动的河,好一片迷茫好一片沉静啊”,以及我没来得及摘引的“我只觉得一片透明在悄悄地渗透进我的肉体我的灵魂。我看见我的心脏在咔嚓咔嚓的蹦蹦跳跳”、“我看见有滴血的太阳在你的眼睛里跳了一下就消失了”等等。这样透明而颇具穿透力的语言,的确是有灵性,是一种“感觉化”了的“语体”。诚如汪曾祺先生所归结:是以“代客观为主观,代物象为意象;把难以言状的心理状态转化为物质的,可捉摸的生理状态。”(注:汪曾祺:《夕阳又在西逝·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也就是说,黑孩感兴趣的不是证明性的纯客观描述,而是通过视角、听觉、触觉的通感共振,将抽象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3
一.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爽:舒服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教……写字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法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①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累:堆积 ②而临事忽丧之 丧:死③迩年狱讼,情稍重 迩:近 ④春气动,鲜不疫矣 鲜:新鲜⑤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 俾:使 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 荐:草褥子,草席⑦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季:季节 ⑧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明了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⑧ C.②④⑥⑧ D.③④⑥⑦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大块假我以文章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C.甚善。名我固当 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5.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 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7.下列有关古代散文的知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主要的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史传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主要作品有《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等。B.汉代散文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资治通鉴》是汉代史传文的代表作,贾谊、晁错、王充是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羽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都是汉代著名的赋文。C.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写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宋代的欧阳修提倡学习韩愈的散文,他和苏轼相继领导了宋代的古文运动。D.刘基、宋濂、张岱是明初著名的散文作家,由方苞开创、姚鼐等继承发展的“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 二.阅读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3分,共15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②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1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啊。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里看见,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是平常自己认为看见,可事到临头忽然看不见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