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通俗浅显的讲解一下佛教的四圣谛(四法印)?

佛法的基础,四圣谛,也叫四法印: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前面两点基本有些明白了,但最后两点还是不是很清楚, 谁能跟我浅显的解释一下吗? 一定要通俗哦! 我刚接触佛教,很多不懂。 谢谢~
请不要拷贝网络上现成的 那些晦涩的文字! 希望是您的个人真实感悟的文字。

师兄 安好

四圣谛不同於四法印,四法印是用来检查自己所悟的内涵、是否符合真实的佛法;而四圣谛则是修行的内涵。四圣谛若细说,可涵盖大乘与小乘,今者,在下只略说小乘之四圣谛:

小乘所亲证的四圣谛,简单来说就是要断我见,将世俗人心中所认定的自我杀掉、否定掉,进而修除对自我的执著,使得继续投生下一世的动力灭除,解脱生死的轮回,即是四圣谛之核心。

那麼,四圣谛包含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个层次,所谓知苦,就是要知道我们当下的这念心、这个觉知心,也就是意识,就是众苦的根本,也必须去证知这个觉知心意识是无常、是假藉许多因缘才能出生、存在的、本身就是苦、不自在的。 能够如实了知意识心的虚妄、不是真实的我,才是如法的知苦。

而断集,则是知苦後,证知意识无常无我,而断除我见以後,以这个解脱智慧在生活当中,渐次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不再收集会引发下一世生死轮回的後有种子,即是断集。

至於慕灭,则是必须知道,自我身心灭除後,仍有一常住不坏的真如心;因此,若能舍离对自我的执著、乐於灭尽自我不在生死轮回、能接受自我灭尽、三界中不再有我之後,这样的灭尽无馀并不是断灭空无,自己本具的真如心仍是如如不动,只是不在这世间中现行运作了。

最後的修道,则是断除最後一分的自我贪爱,只要对自我的存在还有一分爱、还有一分喜悦,就无法将我执灭除,那麼这一世死後,因为对自我之执著尚未灭尽,就会促使真如心去入胎下一世的色身,然後再一次的生死轮回。 因此,修行者只要将自己最後一分的我执断除,事实上是可以确认自己不会在有下一世的轮回,生死轮回的现象到此终止,死後、三界中从此无我、即便穷尽诸佛如来的天眼明,也再也找不到此人了,因为灭尽无馀了。

这就是四圣谛取证的次第,最终就是亲证无馀涅槃: 灭尽自我不再世间轮回生死。 然而,千万不能误会是自己进入无馀涅槃这个境界,因为"自我"都灭尽了,又是谁入无馀涅槃呢?

最後,为了让有缘者不至於误会意识与真如心是同个心,在总结性的说明如下:

小乘解脱道所要灭尽的意识心,就是我们平日会喜怒哀乐、有感情、有见闻觉知的这个心,看到任何人事物、知道美丑、远近、明暗、善恶的这个心、听到任何声音、知道吵闹安静、悦耳难听、男人声女人声的这个心、想要修行解脱的这个心、想要吃喝玩乐、享受於五欲的这个心,都是意识心,说穿了,这心正是世俗人乃至未断我见的学佛人,所认定的自我。

但是这个心无常、不真实也不自在,想要解脱而远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就必须看清这个大贼的虚妄,别再被其所骗了。

为了这个心,人犯错的时候总是想隐藏,因为怕自己受伤。
为了这个心,对於渴望的我所(譬如男人女人、财富地位),明争暗夺。
为了这个心,处处用各种手段方便,来维护其尊严。

那麼,若要解脱,就彻底的否定自我吧,彻底的观察自我的虚妄、无常,不再爱乐、护惜这个"我"

。而四圣谛就是为了要灭尽这个虚幻的假我,不再受生死而施设的法。追问

都是佛教的术语。。。看得头晕眼花啊。。。。

追答

那就再更白话说四圣谛:

一般人都是把这能看见各种影像、能听见各种声音、能吃出味道、闻到香臭、能感受冷热软硬的这个觉知心,当成是真正的我,这觉知心除了上述五感官的见闻觉知功能外,还有欲望、对於喜欢的、渴望的想要去追逐、对於讨厌的想要去远离,也有记忆这功能、还有专注,要学习有成就也必须靠高度的专注力才能成功,当然也包含理解力,此外,还有各种喜怒哀乐舍等感受。

正因如此,众生都是把这觉知心,也就是所谓的意识,当成是真正的我。

如果能看清这个"我"是假的、虚幻的、犹如幻化,那就是四圣谛的第一个----知苦。

开始断除对自我存在的执著,以及对"我"以外的贪爱(贪爱身体、贪爱男女情欲等),那就是断集。

能够如实了知,自我身心永远灭除,不再轮回就是涅槃,就是慕灭。

最後,当你确实断除对自我存在的执著後,能自己印证自己,这一生已经是最後一生,不会再有来世轮回的循环了,确认自己这一生死後就是永灭了,不会像一般凡夫继续受生轮回,能这样确认不疑,就是证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从普通人的角度再通俗下来理解:
诸行无常:其中的“行”包括身行和心行,身行会造成事物的成、住、坏、空这一过程。比如一个人吹一个水泡,吹水泡的行为是属于身体上的行为,而在身体去吹水泡之前,肯定事先会有一个吹水泡的心愿首先生起来。生起这个吹水泡想法的过程就叫心行,然后由心行支配着身行去完成吹水泡的心愿,水泡形成后必会历经成、住、坏、空这一过程。成即水泡形成之时、住即水泡形成后保持不破的状态、坏即水泡爆裂之时、空即水泡破后不见水泡的状态。这一过程也叫生灭过程!
诸漏皆苦:像上面所讲的从生到灭的生灭过程,就是一种有漏。比如一个水杯有一个破洞,被装进水杯里的水,是会顺势从破洞中被流漏出去那样。有生有灭的事物及行为是让人无法自在掌握的,所带来的就只能是执着的苦!
诸法无我:其中的“法”是指所有的有生有灭的事物,其中的“我”指的是恒常不变的特性。也就是说一切有生灭的事物都不存在有恒常不变的特点。只要不是恒常不变,普通人就无法把握住它,如果非要依靠技巧和实力强行的去把握,这种行为就叫执着。也就是想抓住后永远也不放手!而诸法无我提醒的是: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可以抓住不放的。因此祖师们才提醒学人要学会放下,否则等到了不得不放下的时候,自己很容易会被闪成焦虑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
涅槃寂静:涅槃指的就是回归不生不灭的过程,寂静指的是真正的达到了不生不灭后,连不生不灭都不用再提起的程度。即回归到那个“我”上面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生灭过程,如果想达到涅槃,就必需在完成这个生灭过程之后,不再步入下一个生灭过程,达到了这一要求就叫涅槃!
有句话叫:孔雀涅槃。这是文化人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介绍什么是涅槃。说普通的孔雀是凡胎,但这种孔雀只要敢在三昧真火中炼一下,就会致使凡胎灭亡圣胎出生,而这圣胎从出生之时就不会再入死亡的,这种艺术化的涅槃是有生无灭的。而真实的涅槃是无生无灭的!也就是说是寂静的,是从来没有动过就不允许说有静的寂静!
前边讲到的生灭是因为寂静耐不住寂静无端生事,这一生事就是生,那么有生就必会有死,也就是有灭。慢慢的又因养成了拼命的去执着这一生灭的习惯,也就是抓住这一生灭过程死不肯放手,久了就忘掉了自己原本不生不灭的那个寂静了!
比如一个人吹了一个水泡,并由喜欢渐至执着,等这个水泡破灭后,必会再继续吹一个水泡,再破再吹,再吹再破,其自身会认为这很有趣味,但不执着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苦难呐!
第2个回答  2013-08-14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印是四法印。

诸行无常。这里的“行”和“行识”有一定关联。所谓的“行蕴”,对应着“行识”。行蕴,对于人而言,是六种感官和与此对应的六识都关闭时,即能感与所感都关闭之后,在第七识中仍保有第六识分辨的影子。第七识是小我之根源,即ego或者说self。至于识的分类体系到底是依托着什么的,这里就不说了。诸行无常的意思是,宇宙中所有的创造物,或创造出来的【形式】,自打它们被某种【外因】创造出来开始,它们的毁灭或者说【持续变化的本质】就已经蕴含其中了,因此它们的毁灭不需要另一个外因,那个创造它们的外因同时就是它们毁灭的外因。这里之所以要解释一下行蕴和行识,是因为“由【外因】而创造出来形式”,这种感知方式,是和第七识的作用紧密关联的。
诸漏皆苦。所谓的苦,即dukkha,不能和一般以自我人格的角度出发所说的“苦”混淆。诸行无常,导致外部世界的客体所带来的愉悦都是不可长久和不可依靠的,这是dukkha的一个方面。但dukkha的另一面,则是我们真正受苦的方面,它发生在内部的世界,即人的内部,也就是色受想蕴的累积。说到底,内部的苦恼和向外的行为,即业karma。而正是业,持续推动着外部世界无常诸行的运动。换句话说,dukkha的内部面,正是dukkha的来源。为了理解这一点,还是需要注意佛教中“心物一元”的基本前提,必须直到佛教探讨的深处,才能理解这个前提。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五蕴依托着人的自我,而如果这种自我依托着外在受污染的现象,也就是那些持续变化的外部客体,那么人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种死循环。除非,能让构成人的五蕴不受这种外在受污染的现象控制,那么人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摆脱这种不断破灭的客体规律。所以,一个人必须让他的自我见证五蕴的初始,也就是见证各种外在现象的“空无”emptiness和“无我”selfless"。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点,也就是把他自身与nirvana相连,达到涅槃寂静的状态。这样,即便外部世界的dukkha仍然存在,但人内部的dukkha已经终止。

这里,第七识向上走,就是往人的内部走,也就是通向nirvana,或者说第八识,而往下走,则与外部相连,也就是前六识。显然,当人的意识进入第八识,则来到外部幻象开始之初,也就是由外因来产生外部感知形式之初——关于这点,楞严经仔细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仔细去阅读吧~
第3个回答  2013-07-22
随喜师兄善缘,无缘的话是不会对佛教感兴趣的,呵呵~
佛法法门诸多,为什么?只因众生根基不同,佛随缘说法,先看众人根基,要说分类,四圣谛属小乘(可自了生死),也是根据众生根基,就像神医施药,亦是看病人的病情一样;为什么要说苦集灭道,因其易于接受,一开始说空,众人不易接受,先说世间各种苦,有8苦,3苦之说,目的就是让人们发大出离心,别再贪着种种欲望了,最终都是苦,像少水之鱼,快乐只是一时,最终都是苦;

只揭示苦肯定不够,苦从何来?只因自己的处处贪着,心不清净导致的,其中以贪嗔痴三毒为最,为什么会这样,只因心不真实,都不是永久的,是会灭失的,比如各类念头,各种物质、种种景象哪个永久不变?都是会变化灭失的,所以不真实,真实的是不变的,没有来去的;

知道了苦和苦因,怎么消除这些苦?得找一种方法来消除这个苦因,才能除苦,那就是假名修行,也就是立一个名字叫修行,其实不是修来的,刚才所说的真实的、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的心不是修来的,是本俱足的,本就有的,现在是迷而不觉,需要借助一种合适的办法来恢复这个本性,名为修行,这个过程叫苦灭;不贪着了,苦因不生了,苦自然就灭了;

问题又来了,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这命名为涅槃,即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我在这说,纯属个人观点,其实要全面了解,需要多读大乘佛法,多读先人遗训,理上通了,事上还应通,理论实践结合才得实用,明心见性了,自然一切圆融!
第4个回答  2013-07-24
我就个人体会谈谈第三句:

何为无我,很多文章解释为“断去我执”,我的体会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我体会“无我”实际指的是无上菩提心

何为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解释我觉得藏传佛教的“四无量心”的教法是最全面的: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愿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当一位修行者一心为众生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我”的执念,在世间法中体现为“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在出世间法中体现为“弘法四方,广度有情”。

当然真正的菩提心是要以出离心作为基础的,即 知了无常苦,知了轮回过患,知了因果业力,怎样做到?前两句说了:“诸行无常,诸漏皆苦”。所以这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先发出离心,后发菩提心。追问

你们太专业了。我还是一知半解,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

追答

出离心是希望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比如很多佛弟子发心往生弥陀净土,便是属于出离心的一种。怎样生出出离心呢?那就要反复思维“世事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业力”(即诸行无常,诸漏皆苦),知世间苦所以求解脱之心便越加强烈。

菩提心则同于“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是树立修行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众生解脱而修,真实的菩提心发起的时候就没有了”我“的利益,这就是断“我执”,即“诸法无我”。

我来推荐一本书吧,就是日常法师所写的《讲记》,《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古代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可以说是佛教入门之不可错过的好书,只是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比较晦涩,所以推荐日常法师为这本书写的讲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