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的“意境”理论有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个简答题,简要回答一下

诗歌意象的和谐形成意境。意象内部分为意隐象中、意象俱显、见象生意、以意取象四种构成方式。虚实相生的诗歌意境包含两种基本美学特征:寓无限于有限,使诗歌的审美内涵更加丰富,形成“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意境;情与景的统一,主观意象和具象画面相互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从具体诗歌的鉴赏中可窥一斑。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不仅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①远在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便出现了专写情歌和婚歌的女诗人萨福(sapph),后又出现了古希腊宫廷抒情诗人阿那克瑞翁(Anacreon,约570-?B.C.)。境”和“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等,这就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后来,刘勰便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相传为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指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能真切动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②。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③中唐以①初文无“境”字,故《庄子》中的上述境字皆用“竟”。“荣辱之境”出自《逍遥游》,“是非之境”见《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见《齐物论》,是指一种“无极之境”和“自由之境”的意思。古“竟”字一般是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②参见[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学术界一般认为此条抄自王昌龄《诗格》。
③参见皎然:《诗式》。刘禹锡提出了“镜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都进一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领域。后来意境论的研究可以说代有深入。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明人陆时雍重点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关系问题。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他指出:“词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
上述可见,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大致在唐代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这个“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象”和“象外之象”,也说是我们下面将要论述的实境和虚镜。 《诗格》论“意境”
在旧题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种:“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5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