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1037~1101),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原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如下: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扩展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0

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

不用去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就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去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还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也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便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的初晴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那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了。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扩展资料: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0

原文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回头看来时路的萧瑟情景,回去的时候,既没有风雨也不是晴天。

这句实际上是有象征的意义的,“回首”的其实是过往的遭遇,苏轼的仕途可以说非常曲折,“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心理,是说现在看来既感觉不到坎坷,也感觉不到荣耀,有种“看破”的佛家味道。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8
回头看一片凄清萧然,无风无雨无太阳,只有寂静,落寞,毫无生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