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译文

如题所述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译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接下来就小编带来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虞 美 人
      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说明: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李煜《虞美人》教案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quot;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quot;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以诵读为主来品读词;体会词的音韵美;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二、简介作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三、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四、集体朗诵
      五、品味诗歌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头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七、作业:背诵课文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