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庆历三年秋天,仁宗下诏从西北前线调回范仲淹,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杜衍、韩琦、富弼等人同掌军政大权。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四谏官又奏免了吕夷简、王举正的正、副宰相职务,开始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明黜陟,就是要考察官吏任期内的政绩而决定升降。这是针对“磨勘”制的弊端提出来的。宋代对官吏的提拔,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称为“磨勘”。这种官吏升迁制,不问劳逸,不论贤愚,致使官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等待三、五年一升迁。明黜陟,重政绩而轻资历,规定对“老疾愚昧”的可另行安置,有过错的按情节处分,对才德突出的可特加擢用,给官吏的选拔制增添了活力。抑侥幸,则是把当时越来越滥的“恩荫”范围缩小,对官家子弟的特权加以限制。宋代规定凡学士以上官员满20年,一家子弟可封官20人,致使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靠“恩荫”实即老子的资格获得官职,得到提拔。对贵族子弟做官特权的限制,反映了渴求从科举道路跻身仕途的封建士人的强烈愿望。精贡举,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规定进士先试策论,后试诗赋,不能只凭诗赋成绩取士,而要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还要兼察“行谊”。择长官,指对直接临民的地方官的选择要十分慎重,凡是品行、才能不足以任事者,一律予以罢斥。各级官吏有责举荐下级人才,根据举荐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录用,这有利于各级官吏素质的提高。

除上述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的“新政”外,还有:厚农桑,由朝廷下令督促地方,搞好农业生产;修武备,实行府兵制,增强军队实力;推恩信,实行信赏必罚政策,务去滥赐之害;重命令,厉行法治,反对政令随意更改;减徭役,将不应负役的农民罢归乡里,使他们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也为王安石变法开辟了道路。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始终没有改变。他离开朝廷以后先到今陕西彬县为知州,后调至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做知州。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为贬至岳州任知州的好友滕子京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为国忘身的高尚情操,成为封建士人一代楷模。范仲淹晚年曾竭力为地方办“义庄”,兴学校。公元1052年,病卒于赴颍州上任的途中,归葬于洛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