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此时中国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在鲁迅童年时代,保姆长妈妈给他讲了许多稀奇怪异的故事,这对鲁迅的影响很深远。转眼间到了少年,由于长辈的教诲,鲁迅就已经博览群书了。这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鲁迅12岁时,他的家庭有了变故。小鲁迅由此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后来,小鲁迅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也就是这段经历使鲁迅萌发了当医生的想法。后来他果然在青年时代去日本仙台医学院学习了。学成归来后看到麻木的失去尊严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识到医治同胞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加重要,于是他选择了文学作为武器。他先是办《新生》杂志,后陆续写了许多篇论文有关生物进化论的等。后来在钱玄同的引导下加入了《新青年》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控诉吃人社会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许多篇。小说和杂感,如《孔乙已》、《药》等。

1921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自从“五四”以后,鲁迅先后在8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之久,其中就有女师大。后来为了反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残暴行径,鲁迅翻译出版了《毁灭》和《铁流》

1936年6月9日,中国巨星陨落了,一时间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阿Q正传》中阿Q是个贫苦农民,在侮辱和迫害中,养成了十分怯懦的习性,却又表现出一种荒唐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勇士,他是青年的导师和益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1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此时中国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在鲁迅童年时代,保姆长妈妈给他讲了许多稀奇怪异的故事,这对鲁迅的影响很深远。转眼间到了少年,由于长辈的教诲,鲁迅就已经博览群书了。这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鲁迅12岁时,他的家庭有了变故。小鲁迅由此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后来,小鲁迅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也就是这段经历使鲁迅萌发了当医生的想法。后来他果然在青年时代去日本仙台医学院学习了。学成归来后看到麻木的失去尊严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识到医治同胞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加重要,于是他选择了文学作为武器。他先是办《新生》杂志,后陆续写了许多篇论文有关生物进化论的等。后来在钱玄同的引导下加入了《新青年》。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控诉吃人社会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许多篇。小说和杂感,如《孔乙已》、《药》等。
1921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自从“五四”以后,鲁迅先后在8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之久,其中就有女师大。后来为了反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残暴行径,鲁迅翻译出版了《毁灭》和《铁流》。
1936年6月9日,中国巨星陨落了,一时间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阿Q正传》中阿Q是个贫苦农民,在侮辱和迫害中,养成了十分怯懦的习性,却又表现出一种荒唐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勇士,他是青年的导师和益友。
第2个回答  2019-08-02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
第3个回答  2021-12-05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此时中国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在鲁迅童年时代,保姆长妈妈给他讲了许多稀奇怪异的故事,这对鲁迅的影响很深远。转眼间到了少年,由于长辈的教诲,鲁迅就已经博览群书了。这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鲁迅12岁时,他的家庭有了变故。小鲁迅由此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后来,小鲁迅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也就是这段经历使鲁迅萌发了当医生的想法。后来他果然在青年时代去日本仙台医学院学习了。学成归来后看到麻木的失去尊严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识到医治同胞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加重要,于是他选择了文学作为武器。他先是办《新生》杂志,后陆续写了许多篇论文有关生物进化论的等。后来在钱玄同的引导下加入了《新青年》。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控诉吃人社会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许多篇。小说和杂感,如《孔乙已》、《药》等。
1921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自从“五四”以后,鲁迅先后在8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之久,其中就有女师大。后来为了反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残暴行径,鲁迅翻译出版了《毁灭》和《铁流》。
1936年6月9日,中国巨星陨落了,一时间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阿Q正传》中阿Q是个贫苦农民,在侮辱和迫害中,养成了十分怯懦的习性,却又表现出一种荒唐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勇士,他是青年的导师和益友。
第4个回答  2012-11-28
主要看是什么作品的吧,每一部作品的背景都不一样啊,作家写作很多时候都是灵感或者触景生情又或者社会现象激发出来的情绪激荡,可以说写每一部作品的动机跟背景都不大相同。而且像鲁迅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写作时间那么多年的作家,每一段时期的作品都是不同的背景的。我可以举例给你说明一下。例如《呐喊》、《狂人日记》,写作背景如下: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至于其他的,都在不同的情况下写出的,又例如《腊叶》: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1912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在北京长达十四个春秋的生活。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每到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称,探问鲁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互生好感,互递情丝,萌生爱意。此时的信中,鲁迅则称许广平为“兄”“大人”“阁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写了《风子是我的爱……》,来赞美这段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下《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等等许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