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学者在解读《论语.坐章》时,对孔子的“吾与点也”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只要名家的见解,五到八个不同的,请不要在百度上直接找些不入流的观点复制粘贴的来糊弄我。谢谢!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章为《先进》篇收尾,以孔子评论诸弟子志向,暗表孔子之大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本章孔子分别评点了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点的志向,而最为看中是似乎与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的曾点的志向。
首先分析子路的志向,千乘之国绝不是春秋时期的大国,春秋时期的制度是,天子有六军,每军千乘,其他大、中、小诸侯国拥有的数量依次递减,拥有千乘的国家只是小诸侯过而已。但子路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拯救这种内忧外患的小国,且可以使其变得强大,他的方法就是提升国家军事实力。子路的此种志向,不但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更是有一种扶危济困的狭义心肠,可惜其法不对,被孔子讥笑。因为使人民真正明晓礼仪,并不是使其单纯的按照礼仪规范、程序办事,而是将礼仪的精神融入人们为人处事的观念之中。依靠军事暴力使国家变的强大,只不过能够兴盛一时,绝非可能长久。即便是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秦国,也不免二世而亡,反而是依礼、义治理的国家每每长存于世。
其次分析冉求的志向,较之子路的豪迈,冉求则更为谦逊。他认为自己只可以发展起几十里的小国经济,并不能发展其文化。孔子的观点认为,几十里的小国也是国,能够发展起几十里土地的经济,就能够发展起几百里、几千里、几万里土地上的经济,因为发展经济的道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有相通之处。可是只能发展国家的经济还是不够的,孔子没有对冉求讥笑,只不过是因其没有像子路那样莽撞而已。
再次分析公西华的志向,比之冉求的谦逊,公西华的辞令更为谦虚,全然一副外交口吻。认为自己只不过能够充当祭祀、会盟中的司礼官而已。这种虚词怎能瞒过孔子?所谓“国之大事,在祭与戎”祭祀是国家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整个国家的文化表示,而与诸侯会盟更是一国外交的缩影,公西华言其只能为司礼官,其实是在表明有能力将国家变为文化强国、外交强国。不过,文化、外交的强大也并非孔子眼中的最终目的。
最后分析曾点的志向,曾点以春游乐心为志向,全然与治国、平天下无关,可孔子却深以为然。因为任何的治国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使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愉悦。没有了这一份愉悦的心境,再为高明的治国能力、手段又有何用?同时能够使这一志向得以实现,必然要有综上子路、冉求、公西华全部的才能。所以孔子说这也是他的志向。不过期间不同的是,曾点的这份愉悦只是限于个人,而孔子却志在天下人。可以说曾点的回答之所以能够得到孔子的赞同,只是因为其歪打正着而已。追问

大哥,我不是要你翻译,谢谢!我只要你帮我搜集从古至今研究《论语》的学者是如何解读孔子的“吾与点也”,是不同的见解,五到八个,注明出处(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如果只要译文,我何必给你一百分呢,问我都不想问。

追答

那你慢慢找,另外我这个是有原文有翻译,有解析的,解析式结合《集注》《注疏》《正义》《别裁》而来,至于你想要原文,那就自己下载电子书去找吧。

追问

但是你的解析也太少了,就一个,我要的是五个到八个不同的解析,并注明出处。真心求帮忙!

追答

太多了,你给我个邮箱吧

追问

[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我与曾点的观点一样啊。(我同意曾点说的啊。)”
点:指曾点就是曾皙,人名,孔子的学生.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关于“吾与点也” 

                                            ——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论语》中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有《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这章平淡自然,含意深隽,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本文主要对孔子所言“吾与点也”及其体现出的孔子的心态、志向等进行论述。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比如,杨树达在《论语疏证》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而王充在《论衡·明雩篇》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那么,他认为这章其实是突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现代学者刘盼遂则认为“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1还有其他的观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我认为孔子说“吾与点也”,其实是孔子在到处碰壁之后,听了曾皙描绘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而产生的一种心灵共鸣。理由如下: 

一、 对曾皙的为人进行分析 

虽然在论语中提到曾皙的只有《侍坐》一章,但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史料中了解曾皙的为人。曾皙被称为孔门“三狂”。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尽心下》) 

这是据孟子所说,孔子认为曾皙是“狂人”。我们当然不能只听孟子的“一面之词”,曾皙之“狂”的行动其实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礼记·檀弓下》说孝武子死时,“曾点倚其门而歌”, 要知道鲁国当时是由季孙氏独专国政的。由此可以看出,曾皙确实是一位“狂”人。那么很有可能曾皙的思想与老庄相近,并且曾皙在发表自己见解之前已说明“异乎三子者之撰”,所以曾皙所说应该不含有礼乐治国等思想。所以其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应是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的体现。作为老师的孔子应该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的性情、志向,不会不了解学生所言的本义,也更不会去曲解。 二、 孔子经历及言论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那么这个时候的孔子经历了“堕三都”的失败,周游列国,“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犬”。 

当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孔子也是希望入世的,但是他一直没有遇到好的机遇。 “合而观之,三子之志,固亦夫子之所取者,乃独许曾点,何也?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穿不失意,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3这段话就是“以道事君,不可而止”的意思。孔子虽然迫切想要完成政治理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愚忠”, 他重道义而轻功利,有一定的事君之道,并不会“苟于所就”。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后,孔子发现自己志向已无法完成了。 

晚年的孔子有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论语·公冶长》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些资料都表明当孔子没有被任用并一展身手、推行自己的学说之后,其晚年也时常心灰意冷,不免会产生对悠闲轻松,陶醉于自然的恬退避世的思想。当曾点描绘了这样富有诗意的情景是,孔子则脱口而叹:“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 

那么,本文就以周国平先生对此的阐述做结:“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为‘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第2个回答  2015-11-13
以下是王阳明的评价,节录《传习录》: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晳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虽然提供可能太晚,还是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7-08-06
: 堵塾铩は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
第4个回答  2012-12-11
晚上好好给你查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