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改变和不变的作文

如题所述

改变自己
有些人心怀远大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
有些人同样心怀远大抱负,却空想不做,最终一事无成。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旁,有一块墓碑,碑文写道:“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将行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就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会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就像这座墓的主人一样,一辈子空想改变环境,却不想改变自己,最后碌碌无为。
改变自己,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每一个人都会有过改变周围环境的想法,当你发现自己为了目标需要做出改变时,这说明你已经有了清醒的头脑。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更好的活着。这是对自我认识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是我们需要的,而在这种再认识的驱使下,你对自己做出了再创造,能改变自己的人是不平凡的人,这种再创造有助于以后的生活。当我们面对逆境和坎坷,能意识到需要改变并能立刻付诸行动,就能够达到“改变”的境界了。
有些改变是因为达到目标的方法不对。鲁迅先生看到人们在病痛的折磨下而含恨离世,他想如果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医治病人,也许人民的生活会好起来。于是他不辞辛苦飘洋去往日本学医。他很努力,只希望早日学成,回国去抢救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但自从他在课上看到纪录片中中国人目睹自己的同胞受到侵略者迫害而毫无反应地令人吃惊的一幕时,他改变了他的认识。他不再热衷于学医,而是拿起锋利的毛笔与侵略者做抗挣。“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抱着这种想法从仙台回到祖国,立志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民觉醒!他弃医从文,先改变了自己,然后用自己的笔唤醒了无数的中国人。进而改变了整个国家。
有些改变是因为原本的目标就有问题。陶渊明饱读诗词,熟稔书经。为的是榜上有名,光宗耀祖,达官显贵。但当他发现他的傲骨不能使他为五斗米这要时,他毅然决然的挂印辞官,归隐田园,与菊为邻。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无法一展鸿鹄之志,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不经意间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当时之人钦慕,但却被后人所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以不变应万变的日子已经结束了。变,才是永恒的法则。改变自己,才可以将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才可以使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筑成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
**************************************正文结束的分界线********************************
孩子,你要是初中生,就把倒数第三段删去,再把第四段第一句话删去。
孩子,要是你是高中生,恭喜你,照抄吧~~~~~~(如果不嫌弃的话~~~)
就酱,学业顺利~~~~追问

我是小学生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6
英语还是中文?
第2个回答  2012-12-26
久违了的老同学、旧相识见了面,每每会说,你还是老样子,没怎么变。或者说,你小子鸟枪换炮了,让人都不敢认啦。当然,在无心的言者,这些都是恭维话,但在有意的闻者,却可能像叹惋,像讥讽。《易·随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的确,在社会剧变的时代,个人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以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庸常之人似乎总是在不停地变。他们追逐时尚,随顺潮流,一日千里,而面目全非。实则中心仍旧冥顽如石,只不过表面磨砺得玲珑圆滑罢了。《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晋时代清谈风盛。某甲与某乙数月未见。一见之下,某甲照旧夸夸其谈。某乙讥笑他说,数月不见,没一点长进,还好意思开口。某甲听了,顿觉惭愧。其实,在智能德行方面,有的人一辈子也未必有什么长进。俗语云:三岁看老。每见暮年之人,言谈举止,想法见识,粗俗幼稚,不异儿时,实在可叹。这大概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知反省,不思进取的结果。他们的内质几无改进,外表却已经千变万化。在择业方面,他们只有一个原则不变,即尽量追逐实利。为达此目的,他们可以随时变换手段,正所谓有奶便是娘。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事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也就没有成就可言。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指的是进德修业,重在气质的变化。有识之士执中守正,自觉追求恒久价值,而不随时风俯仰。他们独行孤诣,所达到的境界,往往不为时人所识,而须求证于有相似造诣的前人和来者。犹如登山者凌驾于绝顶之上,只发现前人到此一游的踪迹,而不见其人,自己留下的踪迹则有待于后来者发现。他们无暇修饰边幅,积攒财物。表面上,他们似乎远离时尚,越来越落伍。但内心里却逆水行舟,学益道损,历尽沧桑,思想境界日新月异。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进退之间,偶显炳然豹变,便足以惊世骇俗了。
总之,有识之士外变少而内变多,乃出于自觉;庸常之人外变多而内变少,是不由自主。W.B.叶芝说:“人随年岁长进。”内在的长进才是真长进,身外之物的增长只能使自身相形见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