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与不变的作文。。

如题所述

变与不变
久违了的老同学、旧相识见了面,每每会说,你还是老样子,没怎么变。或者说,你小子鸟枪换炮了,让人都不敢认啦。当然,在无心的言者,这些都是恭维话,但在有意的闻者,却可能像叹惋,像讥讽。《易·随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的确,在社会剧变的时代,个人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以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庸常之人似乎总是在不停地变。他们追逐时尚,随顺潮流,一日千里,而面目全非。实则中心仍旧冥顽如石,只不过表面磨砺得玲珑圆滑罢了。《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晋时代清谈风盛。某甲与某乙数月未见。一见之下,某甲照旧夸夸其谈。某乙讥笑他说,数月不见,没一点长进,还好意思开口。某甲听了,顿觉惭愧。其实,在智能德行方面,有的人一辈子也未必有什么长进。俗语云:三岁看老。每见暮年之人,言谈举止,想法见识,粗俗幼稚,不异儿时,实在可叹。这大概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知反省,不思进取的结果。他们的内质几无改进,外表却已经千变万化。在择业方面,他们只有一个原则不变,即尽量追逐实利。为达此目的,他们可以随时变换手段,正所谓有奶便是娘。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事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也就没有成就可言。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指的是进德修业,重在气质的变化。有识之士执中守正,自觉追求恒久价值,而不随时风俯仰。他们独行孤诣,所达到的境界,往往不为时人所识,而须求证于有相似造诣的前人和来者。犹如登山者凌驾于绝顶之上,只发现前人到此一游的踪迹,而不见海绩奋啃莪救烽寻甫默其人,自己留下的踪迹则有待于后来者发现。他们无暇修饰边幅,积攒财物。表面上,他们似乎远离时尚,越来越落伍。但内心里却逆水行舟,学益道损,历尽沧桑,思想境界日新月异。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进退之间,偶显炳然豹变,便足以惊世骇俗了。
总之,有识之士外变少而内变多,乃出于自觉;庸常之人外变多而内变少,是不由自主。W.B.叶芝说:“人随年岁长进。”内在的长进才是真长进,身外之物的增长只能使自身相形见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