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历史有什么别称?

如题所述

徐州在历史上的别称叫做彭城。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

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

扩展资料:

徐州市的地理区位优越,在我国实行沿海、沿江、沿线开放开发战略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陇兰地带的交汇处,也是长江三角洲与环勃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1986年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8个地市成立淮海经济区。

徐州客观形成了南京以北、济南以南、连云港以西、郑州以东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人口1.09亿。

《国家国土规划纲要》将徐州列为近期发展的特大城市,建设部在《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把徐州列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9
  徐州古城的古称和别称
  
  彭城
  
  彭城之名始见于史书是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春秋左传.成公◇成公十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这一年以往被当做徐州建城史的纪元,但根据记载此时的彭城已经是一座建好的城池了。
  
  涿鹿
  
  先秦古籍《世本》最早记载涿鹿在彭城,《舆地志》进一步解释涿鹿本名彭城。《世本八种.居篇》:“黄帝都涿鹿.涿鹿在彭城.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太平御览.宋忠曰.涿鹿在彭城南.後汉书注.路史引云.涿鹿在彭城东.有阪泉.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现代古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力主此说,并认为“彭城实尧、禹之旧都(《先秦史》)”。
  
  彭祖之国
  
  传说黄帝八世孙彭祖活了八百年,实际上是彭祖国存在了八百年。朱浩熙《彭祖》:“彭祖者,人也;彭祖者,亦国也。正因为籛铿受封於大彭国,大彭国又称彭祖之国,或彭祖国,如班固《汉书.地理志》称:‘彭城县,古彭祖国。’”《括地志》:“彭城,古彭祖国也。”《水经注》:“城即殷大夫彭祖之国也。”《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彭祖因为受封彭城而得彭氏,并非彭城之名源于彭祖(姓篯名铿)。
  
  大彭氏国
  
  《竹书纪年》记载了徐州夏商时期作为大彭氏国的历史,大彭氏国的君主均为彭伯。《竹书纪年》:“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祖乙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大彭”不仅见于《国语》等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记载。
  
  徐国
  
  徐国是华夏历史上的方国之一,彭城与徐国产生关系是因为徐偃王的出现。《述异记》:“彭城郡,古徐国也,昔徐君宫人生一大卵,弃于野。徐有犬,名后苍,衔归。温之卵开。内有一儿,有筋而无骨。后为徐君,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后汉书.东夷列传》:“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唐代徐州节度使薛能有“徐国滩声上下洪(《题彭城楼》)”、“偃王灯塔古徐州(《灯影夜二首》)”句。
  
  徐方
  
  徐方作为徐国的别称见于《诗经》,后来也用来代指徐州。《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徐方指徐州的代表作品如皇甫冉的《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川流通楚塞,山色绕徐方。”
  
  徐戎
  
  徐国是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又被宗周称为徐夷、徐戎。《尚书.费誓》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史记.鲁周公世家》曰:“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於是伯禽率师伐之於肸,作肸誓……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徐戎指徐州的代表作品如韩愈的《赠徐州族侄》:“今者复何事,卑栖寄徐戎。”
  
  彭城邑
  
  彭城,据《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彭门记:彭祖,颛顼之玄孙,至商末寿及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彭城。”《徐州市志》(1994年3月中华书局版)中记载:“商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国灭,为商所属彭城邑”。商灭后,为周彭城邑,属宋国,据钱穆先生考证“战国时宋都彭城”,参见《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三《战国时宋都彭城证》。
  
  彭城县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公元前284年 燕乐毅伐齐。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说:“公元前586年,楚共王伐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封左师鱼石。”但楚国真正拥有彭城是在公元前284年“合纵”攻齐以后,公元前223年楚亡,彭城归秦国所有。秦置彭城县,延续千余年。《太平寰宇记》:“徐州,彭城郡,今理彭城县。古大彭氏国”。
  
  彭郡
  
  秦始皇五年(前242),初置彭郡于彭城,寻废,改置彭城县,属泗水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楚国为和乐郡。汉光武帝曾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皇子英为楚王,都彭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楚王英被告谋反,废楚国为楚郡。后为彭城国、彭城郡(允治《徐州市历史沿革》)……彭郡在史料上出现的频率较少,有一段于嘉庆年间撰写的序言:“其先由山西之洪洞迁丰……彭郡莫不知蒋氏为望族。”
  
  楚国
  
  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他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并拥立景驹为楚假王(代理楚王),不久原楚国贵族项梁派兵将景驹、秦嘉杀死。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之战中败死于章邯,楚怀王熊心由盱台迁都彭城。前206年春正月天下共立楚怀王为义帝,春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伯王,后项羽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己有,命九江王英布将义帝击杀于郴县。西楚王朝覆灭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被人告发谋反遂降为淮阴侯,改封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两汉共历十四位楚王,只有韩信一人都下邳。李商隐的“肠回楚国梦,心断汉宫巫(《圣女祠》)”或言作于徐州桓山(圣女山),尚有争议此处存疑。
  
  楚都
  
  彭城作为楚国都城的历史有两百余年,陈树德教授提出的“三楚文化”很有见地。《汉书.五行志》:“(文帝)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毁市门,杀人。”《读史方舆纪要》:“张华曰:彭城,楚之旧都,可攻而据之。”贺铸诗中“楚都陈迹久灰埃(《题项羽庙三首》)”、 “千年楚故都(《燕子楼》)”指的都是徐州。
  

  楚城
  
  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徐州的山是楚山(楚山西断如迎客),徐州的水是楚江(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徐州人是楚人(楚人恣食黄河鳣),徐州城自然是楚城。

  西楚
  
  彭城曾经被看作楚地的政治中心,以“彭城”为中点可以分划“西楚”和“东楚”。彭城以东,可称东楚,彭城以西,亦可称西楚也。《水经注》:“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曰:彭城,故东楚也,项羽都焉,谓之西楚。”唐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中的“西楚茱萸节”即徐州重阳节。
  
  徐州
  
  这里讲徐州并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徐州名称的变迁。舜分十二州、禹画九州,商代将青州并入徐州,周代将徐州并入青州。两汉有十三州刺史部,曹魏迁徐州治于彭城。西晋分全国为十九州郡,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南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东徐州、西徐州之分。隋唐置徐州总管府、徐州大都督府、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
宋代属京东路、京东西路,金代属山东西路、河南路。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降徐州为下州,将彭城县与徐州合二为一,称徐州,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升徐州为总管府,亦称徐州路,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改徐州为武安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州直隶京师(南京),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徐州为府。另外山东滕州在春秋亦为齐徐州(舒州),非九州之徐州。
  
  徐土
  
  徐州称徐土和华佗有很大的关系,徐州人樊阿是华佗的弟子之一。《三国志.方技传》:“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吟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暖之,其旦即愈……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阿从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阿从其言,寿百余岁。漆叶处所而有,青黏生於丰、沛、彭城及朝歌云。”徐州原有华佗墓(华祖庙),现已被破坏殆尽。
  
  徐地
  
  徐州之名应该得自于这里是徐族的居住地,徐族居住之地是为徐地,“徐地”是王健先生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汇,多涉及徐州地区宗教传播的问题,如《汉代佛教东传的若干问题研究》:“笮融奉佛的记载展现了佛教在徐地传播的盛况”。《儒道传播与文化地缘——以古代徐州区域为中心》:“在史实中可发现,徐地学者多是儒道兼容”。
  
  徐郡
  
  徐郡印象中见于云龙山上的明清碑刻,《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就名「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徐州府志》记载:明景泰二年,“徐郡大饥,发广运仓赈济。”徐州博物馆《重修幽冥钟碑记》铭文落款“徐郡南门外东夹墙”。《清实录》也有“夏邑毗连徐郡”的记录。
  
  徐城
  
  徐城是徐州城的简称,苏辙《黄楼赋》:“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在丁爱华编著的《徐州史话》中就有“淝水之战涉徐城”、“明初变乱扰徐城”、“张勋复辟乱徐城”三个标题。
  
  徐邦
  
  徐邦一指古徐国二指古徐州。《诗.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高亨注:“徐方,徐邦。”《梁高僧传》:“释僧渊。本姓赵。颖川人。魏司空俨之后也。少好读书。进戒之后专攻佛义。初游徐邦止白塔寺。从僧嵩受成实论毗昙。”徐邦白塔寺即彭城白塔寺,遗址在今铜山吕梁。在徐州白塔寺形成的彭城系成实师,被后世称作「彭门」。
  
  彭门
  
  彭门用来指彭城应该是在唐宋之际,李频在《送薛能赴镇徐方》中称“彭门属九州”。《宋高僧传》里提到的“大顺中彭门帅时溥”即晚唐的徐州人时溥。《宋史》中记载的“(晁)佺始徙家彭门”、“(高)继冲镇彭门几十年”均指彭城。以彭门为名的徐州诗词有《彭门偶题》、《彭门解嘲二首》、《送查校书从事彭门》、《奉和参寥离彭门至淮上见》等。以彭门为名的徐州地方志有:《彭门记》、《彭门花谱》、《彭门玉帐歌》、《彭门玉帐诀录》、郑樵《彭门纪乱》、李震《彭门古今集志》等。
  
  徐门
  
  徐州称徐门源于徐州太守苏轼,故事就发生在大庙镇西贺村的龙潭山。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春正逢徐州大旱,苏轼尊重风俗民情同百姓一起来到城东老龙潭求雨。依当时惯例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同时还专门为此作了一首诗——《起伏龙行》。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场喜雨,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词五首,小序中这样写道:“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东徐
  
  东徐一词最早可能是苏洵使用的,随后被他的儿子苏轼发扬光大。苏洵《送王吏部知徐州》:“东徐三齐之南邻”,苏轼《西江月.重九》:“当年戏马会东徐”,彭城诗社的领军人物贺铸也称:“我为东徐官(《寄杜仲观》)”、“ 四年吟笑老东徐(《将发彭城作》)”。
  
  淮海
  
  淮海既可以指淮北亦可以指淮南,总之淮河下游、黄海之滨的广大地区皆可以称为淮海。《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柳宗元《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尤其是近现代的淮海战役、淮海经济区,使徐州“淮海”之名进一步传扬。
  
  清河
  
  清河原指徐州段的泗水,拿来指泗水以为池的徐州城未尝不可,《九域志》:“徐州泗水,今呼为清河。”,薛能《清河泛舟》:“绕郭烟波浮泗水,一船丝竹载凉州。”苏轼《九日黄楼作》:“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李洪政考证《金瓶梅》中的清河是徐州临清是房村,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临州城
  
  《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第一三四章是「临州城」:“从新州马头发足,南向骑行八日,沿途所经诸地,在在皆见有环墙之城村甚众,皆大而富丽,工商茂盛,人死焚其尸,臣属大汗,使用纸币行此八日毕,则见临州(Linguy)城,州名与城名同,盖国之都也。是为一富贵城,居民是善战之士,颇务工商,有带羽毛之猎物甚饶,凡适于生活之物,悉皆丰富。其城位置于上述之河上,河中有船舶甚众,船身大于前章所著录者,所载贵重货物甚多。”
此处描述的“临州城”即是徐州城。由于汉语和拉丁语发音的差别,“徐州城”便被记成了“临州城”。马可波罗到徐州时,彭城县已并入徐州,所以才会说:“州名与城名同,盖国之都也。”
  
  武安州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芝麻李占据徐州,元相脱脱上书奏请亲自征讨徐州,以巨石为炮毁徐州城,城破后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朝廷还将徐州降格改称武安州,迁州城于奎山,并在徐州为脱脱建生祠,立《徐州平寇碑》。直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才复名徐州,废武安州城在徐州原址重建州城。
  
  铜山县
  
  铜山县的前身即彭城县,可视作徐州市的母县。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以旧州境增设铜山县为府治,1939年2月日军将原铜山城区析出设置伪徐州市;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将铜山县第一区析置徐州市。1953年江苏省恢复建制,才正式复设铜山县,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悠久,距今约有2600年。《尚书·禹贡》中所列九州之一。相传为尧所封大彭氏国地,彭氏部落在这里建立的大彭国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东方最重要的方国。夏商时徐州睢宁(suī-níng)一带还建立过一个邳国。战国中期,先后为宋、楚、彭城国都。两汉时期成为楚汉相争的重要战地,是刘氏政权的重要封国——楚国的都城。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今市内户部山上戏马台传为其操练兵马的旧址。汉高祖刘邦祖籍徐州沛县。在三国时,曹操军队在此决战陶谦军队,亦因刘备军队的帮助,曹操军大败徐州。唐武德四年(621)置徐州。后历代为徐州州治。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曾任徐州太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清升为徐州府。1912年废府存铜山县。1945年置市,1948年~1952年属山东省,1952年底划归江苏省,为省辖市。1983年开始辖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9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第4个回答  2013-09-09
彭城、涿鹿、徐方、徐土、徐邦、彭门、徐门、东徐、淮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