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赏析,800字左右

不要百度上复制的,是你们自己写的,谢谢,跪求

“吉檀迦利”是印度语“献诗”的意思。这部诗集把诗人以颂诗为主的《奉献集》和以抒发失去妻子、女儿后内心痛苦的《渡口集》两部孟加拉语诗集作为基础,又收入一九○八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小诗汇集而成。一九一二年出版,并由泰戈尔亲自译成英语,一九一三年寄给当时已名声显赫的现代派诗人庞德和叶芝,由他们在西方出版发行,立即轰动西方文坛。当年,就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在许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持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这些评语肯定了《吉檀迦利》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所表现出的诗人的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东方式的表现手法。
  《吉檀迦利》共有一百零三首,其中大部分是献给神灵的,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就是一个无形无影、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它既是一种主宰宇宙万物的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冥冥之中的威严,又是变成无数“分身”,存在于宇宙万物中的具体物象。所以泰戈尔笔下的神不是传统宗教观念中的神,它带有更多的社会、人生的色彩。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吉檀迦利》虽然是颂神诗,但泰戈尔很少谈到“神”字,他用“你”“他”“我们的主”“天父”等称谓来代替神。
  仔细品味这些颂神诗,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怖、肃穆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重、威严的宗教气,相反,这些诗却给人一种近于田园诗般的清爽、和谐感觉,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倾向。
  如《吉檀迦利》第10首:
  “这是你的脚登,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敞的衣服,在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四次反复强调他心目中的神是在“最贱最失所的人群当中”,他不仅在那里“歇足”,还穿着“破敞的衣服”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伴”。这就很明白地点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神”是在下层人民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人三次逐层递进的写了自己和神的距离。“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甚至是“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诗人反复咏叹自己和“神”之间的可悲鸿沟,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永远不能到“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这种状态的自责,更主要的表现了自己对能够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的神的无限景仰,诗人的这种情绪正是他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直接表现。
  《吉檀迦利》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写的是人的情绪,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而这种情绪和心理过程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人们所特有的。泰戈尔描绘的是一个殖民地附属国的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憧憬和渴望,以及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和彷徨,从这个意义上说,《吉檀迦利》是一代知识者的内心剖白。泰戈尔正面歌唱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事物不断发展,对未来前程的信心和希望。他坚信“清晨一定会来,黑暗也要消隐,你的声音将划迫天空,从金泉中下注”。(第19首)而那“划破天空”的未来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十五首中激情满怀地告诉我们: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昂;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这里,诗人用高昂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描绘出理想世界的美妙图景。那是一个自由、统一、和谐、完美的未来,那是一个充满知识和真理的国度,然而殖民统治的现实让诗人痛楚地感到:实现这一未来的前提是国家的觉醒和民族的独立。诗人最后的呼唤浸透了多少血和泪,包容了巨大的、无法言表的激情。在《吉檀迦利》中,诗人正面讴歌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和行动。
  诗人“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摒除虚伪”“要从我的心中驱走一切丑恶”。为了达到自己所憧憬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这种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令人感动。
  其次, 在艺术表现方面,《吉檀迦利》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比较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诗人用象征形象或意境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记录下自己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或感受。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也没有直抒胸臆,他更多的是表现主观感受以及内在情绪的波动,并且把这种独特的感情、印象,镶嵌在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中。可以说,诗中的形象既是事物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构成可《吉檀迦利》中形象内涵的多义性。如,第八十八首中写到:
  “破庙里的神啊,七弦琴的断弦不再弹唱赞美你的诗歌。晚钟也不再宣告礼拜你的时间,你周围的空气是寂静的。
  “流荡的春风来到你荒凉的居所。它带来了香花的消息——就是那素来供养你的香花,现在却无人来呈现了。
  “对你来说,许多佳节都在静默中来到,破庙的神啊,许多礼拜之夜,也在无火无灯中渡过了。
  “精巧的艺术家,造了许多新的神象,当他们的未日来到了,便被抛入遗望的圣河里。
  “只有破庙里的神遗留在无人礼拜的,不死的冷淡之中。”
  这是象征主义色彩较强的一首。诗人表面写破庙里的神,写破庙空气的寂静,写绝望的流浪者在破庙里休憩,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渲染了一个孤寂、荒凉、破败、凄凉的意境,表达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即退隐乡间的孤寂感,对未来感到遥远、渺茫的迷茫感。这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泰戈尔把这种独特的感受镶嵌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诗中的神、破庙,既是神和破庙本身,又不是神和破庙本身。它成为一种外物化的内在感受,成为一种形象化的感情。
  再次,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常常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以及作品的情调。
  他往往通过声、光、色等因素或比较模糊的形象,一点一点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暗示出来。这种暗示性的象征手法,把清醒的认识寄托在模糊、朦胧的意象中,增加了诗的韵味。第六十一首中,诗人描绘的是婴儿睡眠这一极普通的生活细节,但他突破了常规的写实手法,用离奇得几乎不可思议的意象去表现。他说婴儿睡眠“是住在林荫中,萤火朦胧着的仙村里,那里挂者两个甜柔迷人的花蕊,它从那里来,吻着婴儿的眼睛”,他说婴儿睡梦中的微笑是“一线新月的微光,触到了消散的秋云的边缘,微笑就在被朝雾洗净的晨梦中,第一次生出来了”,他说婴儿的生气在“当母亲还是一个少女,它就在温柔、安静的爱的神秘中,充塞她的心里了”。 诗人在迷迷蒙蒙、神话一般的色调中,创造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境界,使睡眠中的婴儿罩在一种安详、甜美、迷人的气氛中,充满浓郁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的迷茫、朦胧、近于神秘的暗示,表现一种恬静、温柔、和谐、疏淡的情调。
  最后,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采用富有生命力的词汇搭配、静物动写,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命,构成的画面活泼而有生气。
  泰戈尔的这一手法,不同于传统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带有更大的夸张色彩,它冲破了意象上的不协调,达到了意念上的更高的协调。表面上看,这些诗所描绘的画面似乎是不统一的。泰戈尔运用这一手法,在不真实中创造了更高的真实。第八十首中,诗人把自己比做“无主的在空中飘荡”的“秋天的残云”,抒发了自己寻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道路时那种无所依傍的苦痛、迷茫和空虚。诗人能把抽象的情绪,赋以具体的颜色、形象,并且给它以千姿百态的动态表现,诗人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生命化,初看上去,不可思议,仔细玩味,我们就会感到,它比传统的手法有更大的表现力。这种不协调的搭配,扩大了词汇自身的内涵,引发读者更充分的联想,给诗歌增添了更深厚的韵味。
  总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历来都是很多学者赏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5
对自然和自我及社会的思考。
第2个回答  2017-11-12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