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创作有那些原则

本人对现代诗歌比较感兴趣,但对现代诗歌理论方面的东西还不甚了解,特求帮助

  诗人的创作原则,遵守的是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的总体原则。具体地说,诗人的写作,在坚守或完成诗人的个人使命与社会使命的同时,在其真实而独立的基础上以一种智觉的方式,通过语言的喻象来感知与表达其所认知与体验的总体世界,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原创性。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必须以追求与达成真善美为总体原则。
  (1)确认包括自然与社会乃至人类与自我在内的一切认知对象的系统性、冲突性、模糊性和开放性的存在特点。
  (2)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载体而原道,最终达成对自我的感悟与升华。
  宋代诗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所谓妙悟即是规避或逃离理性逻辑的推理,通过直觉玄览而捕捉意象,从而在瞬间完成对认知对象之所以存在的透视与领悟。
  顿悟,是指诗人以其艺术直觉,面对来自内部或外部刺激,省略了逻辑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判断过程,通过感觉器官而对刺激物进行情感、经验及智性而直接反映的认知结果。
  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诗的直觉思维的过程是意象的选择与诗歌图式的构成过程。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再现直觉感悟而运用一系列表现技巧,追求直觉世界与自在原相的绝对吻合的纯粹艺术。仅仅把眼光凝聚与本体的具象之上而没有对道的认知与感悟,那么,诗歌便及易成为简单而肤浅的词象罗列。
  一般说来,直觉分为感性直觉、理性直觉、经验直觉 、智性直觉。
  感性直觉,是指认知者通过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的外部表象直观感知能力。
  理性直觉,是指认知者通过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多次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理性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种直观感知能力。
  经验直觉,是指认知者经过无数次事实经验而验证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所产生的直观感知能力。一个人的意识通过无数次地事实验证或经过特殊形式的训练,就会产生一种超验的直觉。如,日本著名武士柳生但马守有一天在花园里赏花,突然感到从后面涌过来一股浓浓的杀气,而他环顾四周,除了给他拿剑的小侍童外,没有一个人,此事让他大惑不解。原来,那个小侍童见主人专心至志地赏花,心想:“主人的剑术尽管好,但如果我此时拿剑在后面袭击他,他恐怕也不能够防范吧?”就是这样一闪而过的想法,竟然被其主人而察觉了。#铃木大佐、弗洛姆合著《禅与心理分析》第49页。
  智性直觉也即禅意直觉,是指认知者进入智慧境界而对万事万物直观透视一目了然的认知能力
  诗人处于不同层次的直觉,就具有不同层次的直觉感悟力和表现力。也就是说,诗人的直觉层次越高,其感悟力就越深越广,其表现力就越新越大。
潜藏与经验、体验和观念背后的理性直觉与情感冲动,以一种智性结构而拥有大量的具象排列密码公式,显现意象的普遍化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特征,构成艺术灵感深层的心理及模式及表现框架。诗人必须通过直觉的顿悟而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从而将词语意象变为诗歌的生命器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唤醒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有机关联,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我们由诗人的内心世界一跃而进入自我的外部世界。
  直觉孵化灵感,灵感催生直觉。直觉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心理感知活动,它持续的时间极为短暂,常常只是一个单纯意象的凸起,或者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的浮现;而灵感是直觉之后的心理体验,它带着情绪的亢奋性和紧张感,比直觉中的意绪复杂而强烈。诗人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思维和记忆更加活跃起来后,许多意象纷至沓来,诗句便从心间泉水一样涌出。
  诗人以直观的视觉理解或感悟世界,抛开抽象的概念而喻象地再现诗人内在与外在的多重世界。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全部再现道于体的自在真相。
  诗人将其敏锐的直觉,激昂的热情、绵延的思想,玄冥的精神自觉地进入对“自我内
  在”与外部的探险与挖掘中,通过直观而进入喻象语言,把生命存在的智慧灵光达成与宇宙万物的感应与共鸣,在生命的敞显与澄明中祼露或呈现灵魂歌唱与呐喊的极致,把对道体的感悟转化为生命的本能再通过诗歌的喻象语言表达出来。
  (3)提升自己的智慧,力求感悟真实而深刻,调动一切表现方法,力求其艺术表现生动而新颖。诗歌的深度与力度,体现了诗人心灵积淀的智慧厚度与重量。诗人的智慧层次决定诗人感悟的深度及其诗歌表现的艺术魅力与境界。也就是说,诗人吸纳了多少智慧和达成了哪一层的智慧,就会创作出多少诗歌和达成了哪一层面的诗歌。
  一个诗人要想获得智慧,就必须深深潜入自我的灵魂之核而反观自我的庞杂之性,通过“天人合一”的求证中直逼宇宙的真相,在万事万物的动静交替与变化中寻找无数个冲突与和谐的自己,最终达成物我归一的圆融境界。智慧是道的显现。一个人求得了多大的“道”,也就获得了多大的智慧。真正的诗人只有保持体验“现场”的敏锐感,才能越过感情的层面而打开潜意识的深邃通道,在诗歌的载体原道的过程中达成透视万物的智慧境界。
  不同诗人的智性结构,虽然共同追求着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与契合,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透视自我与外部世界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某种抽象图式,各种经验、体验和顿悟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积淀于心理,形成对认知刺激的条件反射,构成认知过程的智性图式。也就是说,诗歌语言的意象与灵性,不仅需要诗人情感与理性双重的直觉来捕捉,而且还必须经过其审美智性的图式加以确认与彰显。
  有了这种审美直觉所形成的智性图式,诗人就可以把许多毫不相关的独立具象,通过声、形、神、态的通感链接起来而赋予其意象,随着诗人意识的不断流动与跳跃,其意念所赋予的喻象便自然而贴切地深入变化,极力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驾御语言的魔力。
  真实而准确地再现其深刻的感悟,必须依靠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表达喻象语言的新颖比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依照谯达摩所说的后现代浪漫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和后现代先锋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感悟与新颖的比喻。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这就是说,新颖的比喻是天才的标志。而任何一个奇特的想象与新颖的比喻或是词句的变异,都必然以诗人提升自己的智慧为前提。因此,诗人只有智慧地把握和创造诗歌,才能坚守其“感悟深与表现真而新”的创作原则。
(4)顺从灵感写作而不做作。诗是本性之韵灵魂之音自然之血意象之流的浑然流泻与喷发,是灵感喷涌的词语表达。所谓的灵感是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深思熟滤后的奇思妙想,是生活经验而凝聚的智慧结晶。在灵感没有袭来之前,诗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来。因此,真正的诗从来都不是刻意要表现什么主题与思想,更不能事先按找一定的理念设定画面而表现。真正的诗,只是随着灵感的喷发而冒出来的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句子罢了。诗只有将澎湃的激情通过心灵的感悟和过滤,才能达成理性的高度。
  一个真正的诗人可以犯任何一种错误,但他唯一不能犯也不该犯的错误就是虚伪和矫情。为了写诗而写诗,是对诗歌最大的亵渎与犯罪。
  (5)以尊重自我人格与个性为基点,延伸为尊重每一位诗歌写作者的人格与个性,坚守“在诗歌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扬自我独立而自由的创作个性。
  A、每一个诗人都不可避免地将自我的个性体验、知识结构、情感经历以及欣赏和表达习惯带入诗歌的创作中,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必须坚守“平等互利与包容”的共享原则。
  B、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生命整体的动态反映,他每一瞬间的情感与感悟,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一个真正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必须保持创作瞬间的个性感受,并还原与修复自己内在精神的失记与误忆。
  C、在世俗的纷争与日常生活的情感事件中,融进了一个时代的细微情节。铸造一种伟大人格,支撑自己为真理而写作,通过灵性的语言,将其所感悟的一切转变为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现代诗歌通俗意义上是指白话文运动带来的新诗形态。与古典诗歌相比较,现代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有许多自身上的新特征,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格律化的打破,语言运用的新形式。现代诗歌是诗歌的发展,但本质上仍存在“诗”原生意义上的概念。作为文学的形式形态之一,在诗歌的创作上,在这里所谓创作新论,无非是针对诗歌创作的现状再次强调诗歌的原生态意义新精神价值体系体现。在现代诗歌发展的今天,重新强调将诗歌拉近生活,拉近艺术,拉近精神心灵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诗歌形态的流变

其实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影响的不光是文学领域,在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其他领域体现的更为明显。它涉及范围之广甚至包括都市景观的构造、理性和关系的结构,影响力之深已将表现的形式固定为风格,并改变着一些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后现代主义是以“反对”和“颠覆”为目的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风貌。”后现代主义由戏剧开始到涉及各个领域,它否定艺术认识论中统一性、整体性,并不看重重新建构些什么。它的这种粉碎和破坏整体、中心、秩序、稳定、和谐等观念,已标识它不再寻求艺术的“向上升华的新意义”,更多地是体味一种波德莱尔式的巨大厌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现代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寻求中国诗歌的发展,原动力仍在自身的文化根基里。中国的古典诗歌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源远流长,生命力的强势有目可见,这其中无不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支撑和汉语的独特魅力这一原因。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对于新诗最初形式的探索向外来文化的引入、借鉴的同时,更多地是体现对内在文化的继承。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那首《再别康桥》,也是现代诗歌中最优秀的诗歌之一,它就是将诗歌的美学意义呈现在汉语的文化和汉语的语言之上,合乎传统美学意义上和谐的意韵美。后来的九叶诗派在更多的关注西方的创作体验之后,发现现代诗歌的创作根深的土壤仍在我们这个自身传统文化的这一面里,诗人郑敏在自己诗歌生命的后期更多的是反思这一问题。“我们今天的年轻诗人如果要在21世纪突破目前中国新诗的状态,惟有认真地了解中国新诗在30、40年代的成就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辉煌伟大的诗艺与其所内涵的中国特有的精神意境。舍此我们将不可能有真正称得上是自己的新诗,我们将沦为西方诗歌的模拟者,西方文化的影子。”[ii]就目前来说,更多的诗群创作者在诗歌的现代创作过程中产生分化,偏激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唯西方理论的模本式创作,两种形态的发生导致诗歌的发展在与艺术的泯灭、诗歌原生意义价值的丧失做着挑战。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对诗歌的影响,寻求中国现代诗歌的突破与发展,有必要强调现代诗歌原本位意义,即汉语诗歌的特点回归汉语文化和汉语语言;诗歌以文学形式的特点回归生活回归艺术;诗歌以自身的原生态意义回归自由、回归真实、回归美。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下中国现代诗歌的巨大影响,有一种使汉语语言文本诗歌发生流变的趋势,有两种表现应有所注意:

一、偏离或背弃诗歌原生态意义,失去向上意义的无主题创作。追求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荒诞性、怪异性已出现在当代诗歌创作的文本中。例如扬子的一首《他们分明在说些什么》[iii]诗的第一节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街上的场景,最后两句“两个中年妇女在交头接耳/她们分明在手些什么……”第二节和第一节内容相同,是第一节的重复,第三节只有上两节的最后两句。整首诗中显示形式上独特怪异这并不构成诗歌对称的美学原则,也无美感的体现。甚者还有一位作家写过那么一首诗,诗中前几句对美好景致的描绘,然后说一个姑娘给他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是用几行的“[] [] [] []”表示的错落成诗的非线形文本。朦胧的极至是黑暗,这样将诗歌的创作形式发展下去,前途在哪里将是一个疑问。以这些构成诗歌的创作表现,所带来的是更多人的效仿和玩弄技巧,还自认为找到了诗歌的新价值。如果说曾经顾城的那一句诗《一代人》和北岛的一字诗《生活》构成经典给后来一些人带来什么启示的话,拿技巧和怪异做玩味误导了后来人的诗歌追求肯定不是北岛和顾城所看到的,失去向上意义的无主题写作,是充分地再现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荒诞性。在诗歌作品中的无主题创作表现,诗歌作者将审美的责任全部扔给了读者。艺术的审美情趣是作者与读者在某个知性、感性、悟性层面上的共构。这种创作的观点是将创作与诗歌价值追求的脱离,运用在具体语言上更突出无逻辑性、疯狂的特点,还打着后朦胧主义、后先锋主义、更甚着的喊着第三条创作道路的口号加以解释,更显滑稽和悲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05
1、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现代诗歌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第3个回答  2013-09-17
我不知道你是理论上的不懂,还是创作所成的不懂,我对诗歌也很感兴趣,我自己也写过不少的诗歌,我觉得还要在创作中不断的磨练自己,这很重要,其次要注意收集资料,对生活要有敏感性,不要无病呻吟,自己明明不懂的东西少些。
第4个回答  2022-01-03
现代诗歌创作的最高原则是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浓不淡不直不曲不刚不柔不真不假不美不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