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的词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意浅述】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
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作者开头一句,开门见山的将愁绪直接表达於无言独上楼的情绪中,手法上与诗雷同,第二句勾出月,以月如勾的意象,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的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勾,人独悴;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锁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绪眼中所见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
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绪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朝,也让整个情绪高张。让读者随之心情起舞。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作弄著人,如今却更有不同的觉受在心里头酝酿著。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却隐藏著作者极深的哀痛,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中,在离愁的煎熬下,痛极而无泪的感觉,后主只潇洒豁达的说出,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至於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就须读者慢慢的去品味了!!

诗眼:离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0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巴金《月》(节选)
对月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作品。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相见欢》也不例外。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含蓄的体现在这首词中。
作者走上西楼,并且默默无语。也许他无言的原因是因为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他深切的亡国之痛。那么他为什么要走上西楼呢?在他的另一首《虞美人》中有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他是否也在眺望故国?而此时月儿弯弯,如一把银钩似的挂在天际,这就更勾起了他的哀愁。王沂孙的《眉妩》也是在亡国时咏新月,它的下阙是这样的,“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它同本诗一样,都是在望月兴叹,抒发了山河破碎,金镜难补,回天无力的感慨。黄孝迈的《湘春夜月》则是以景抒情,抒发对恋人的极度相思之情。此时没有一丝儿风,梧桐寂寞的呆在庭院内。作者此时把梧桐人格化了,梧桐的寂寞其实就是自己的寂寞。如同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可是文人们通常都是把新月和梅花放到一起的,如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汪藻的《点绛唇》“新月娟娟,月寒江尽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可本诗为什么把新月和梧桐放到一起呢?因为梧桐是秋意的象征,贺铸的《半死桐》中也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句子,形象的写出了老年丧妻的伤痛。我把柳永的《玉蝴蝶》中的一句诗稍作了改动,正好可以概括这半部分的内容:“遣情伤,故‘国’何在,烟水茫茫。”
下半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此时此刻,它既有亡国之痛,又有思乡之愁,千言万语都憋在了心里,可是说不出来,所以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这处与柳永《雨霖铃》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3个回答  2013-09-20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