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最后时光,李鸿章为何还能东山再起?

如题所述

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曾哀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他失去了北洋水师,更失去了昔日显赫的权势。但是在1900年,出任粤督的李鸿章又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

这一切,都与一件事有关。

原来,1900年春,清政府派袁世凯率军入鲁,将两年前首揭义旗的山东义和团暂时镇压下去。但到5、6月间,京城周边地区的义和团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他们迅速控制了津、京地区,影响到全国各地,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当时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剿”“抚”两难。但是,列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开始武装干涉。5月各国公使“电本国,请派兵来京”;6月8日列强侵华部队组成八国联军,10日就从天津进攻北京。

清政府只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并不断发电,要求各封疆大臣北上勤王、共同灭洋。还将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重新调任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朝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搭载轮船抵达上海后,以身体不适为由留下养病,实为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

当时的主“剿”派荣禄,以京畿地区的义和团已势大难收为由,与主“抚”派大闹。不过,此时的慈禧企图利用义和团,因此主“抚”派的势力很强。

可是,一听到八国联军向北京推进的消息,主“抚”派却拿不出一个主意,一些官员只空喊“与洋人拼命”,根本提不出什么可行办法。

慈禧这下慌了神,根本无力控制时局,北方局势陷入混乱。

荣禄见与刚毅争夺权力的时已到,开始向军机处提出了速调李接任直督的建议。15日,好似顿时醒悟的慈禧,认为李鸿章就是那根救命稻草,立即命其迅速前来北京。

此外,除了中央调令,地方大员也希望李鸿章北上主持大局。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握有东南洋务设施财经实权的盛宣怀,三人一致认为:朝廷想解决问题,非李鸿章不可。可是,李鸿章曾复电盛宣怀,苦诉“国事大乱,政出多门,鄙人何能为力”。

23日,刘、张、盛等联名上奏,要求“电诏李鸿章派为全权大臣”,强调“催李到京,请旨与各使筹议,庶可挽地危局”。

张之洞更加认为李鸿章就是“神人”,他致电出使英、美、日诸国的大臣罗丰禄、伍廷芳、李盛铎等人,说“朝廷已电召李鸿章来京,必使与各国议和”。

一个月后,北方局势更加无法收拾,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督抚将军13人联名上奏,请对李鸿章“授以全权”。

同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开始攻打北京城。慈禧连续五次召见军机王大臣等,决定“出京”作“暂避之计”。王文韶当日记道:“我蒙召见五次,至刻刻召,仅有刚、赵二人同在,太后云:只剩你三人,务须随驾,其余之人各自回家,已丢我母子不顾矣。”除刚毅、王文韶、赵舒翘三人在值外,御前王大臣等均散值,各自回私宅,慈禧对军机大臣王文韶说:“尔年高,吃此辛苦,我心不安。尔可随后赶来。刚毅、赵舒翘孝能骑马,必须同行。”

次日凌晨,慈禧率光绪及大阿哥溥俊等仓皇出逃,一纸任命:“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就在这一天北京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在上海“养病”的李鸿章于9月29日抵达天津,直到10月11日才到达北京。

由于压力巨大,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李鸿章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清政府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实际上,列强也不是全部买李鸿章的帐。最初,各国驻广州领事劝阻李鸿章北上。劝阻不成,列强又在李鸿章全权大臣资格问题上进行争吵。俄、美对李之资格无异议。德、日是强烈反对。英国先是旁观,又表示应由刘坤一和张之洞主持议和,最后却又同意是李鸿章来议和。

面对列强的不同胃口,李鸿章明白,只有拉上奕劻、刘坤一、张之洞和荣禄,才有可能着手议和。

于是,李鸿章请求朝廷增添以上四人为全权大臣。不久,就得到朝廷回复同意。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此外,应列强要求,清政府前后公布了三批“凶犯”名单,共惩处官员一百多人,清政府权力出现真空。李鸿章的淮系集团更加得势,与荣禄一起,控制着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又掌握清政府办理“新政”中枢机关“督办政务处”的实权,此时的李鸿章再次成为摇摇欲坠的清国“支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