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主要学说

如题所述

勒温把其早期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结果,它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团体动力学把群体研究与实证的实验方法结合了起来,这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团体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质或相似特质的成员构成,特质相似和目标相同并不是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勒温认为团体和个体一样都是真实的,而非神秘的,因此,勒温直接就把研究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搬了过来,认为生活空间的概念也一定适应于对团体的研究。勒温指出,个体和他的情境构成了心理场,与此相同,团体和团体的情境就构成了社会场;个体的行为主要由其生活空间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团体的行为也主要由团体的社会场中各区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分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团体内各成员间交往的障碍或团体内每个个体的目标和团体目标间的冲突;内聚力则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 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进行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勒温及其学生研究了怎样培养一个团体的内聚性的问题。
勒温的一个学生贝克设计了一个让被试成对地合作完成一套图画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贝克得出结论,团体的内聚性是由以下三种基础而形成的:一是个体由于对其它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二是由于团体成员资格能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三是由于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同时贝克还发现,不论团体内成员间相互吸引的原因如何,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能够力求意见一致,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也越受团体讨论的影响。
勒温、李波特、怀特的一个关于“专制气氛”和“民主气氛”的实验表明,团体的内聚性也受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的影响。一般而论,民主的小组更富有成果,内聚性较强,小组内成员对待领导的态度也较好,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干扰更少,民主小组在活动的创造性上相对也较高。与民主小组相比,专制小组在活动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但漠然的小组当小组领导不在时却爆发出更放肆的行为。当实验中故意对各小组展开攻击时,专制小组显得士气低落,并有分崩离析的倾向,而民主小组则比受攻击前团结 得更紧密。另外,在这个实验中,勒温等还发现一个奇怪且令人迷惑的现象,即孩子从民主气氛过渡到专制气氛要比从专制气氛过渡到民主气氛更容易。
勒温和他的同事、学生等所做的另外一些实验也表明,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团体内成员的交往频率、各成员的遵从行为等也都能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内聚力。
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勒温还对团体对其成员行为改变的影响做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勒温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饮食习惯等,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是格式塔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勒温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启发下,开始把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解冻”,即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团体过去标准的关联;第二阶段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固化;第三阶段是“再冻结”,这是建立在新标准之上的一种重新建构。在所有的这三个阶段中,个体都要参与团体的决定,这样比单是向每一个个体提出改变要求要好得多。 另外,勒温也希望利用他的团体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解决关于社会问题同引起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与此同时,勒温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关心种族冲突问题和社会偏见问题,他曾亲自指导了关于社团中集体住宿对偏见的影响的研究、关于服务机会均等的研究和关于儿童偏见的发展和预防的研究等。
勒温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于1942年建立了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这个学会大促进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的研究。
动力场理论
勒温对科学发展的基本结构做了分析,并以此作为自己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勒温认为科学
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的时代,他分别把这三个时代命名为思辨的时代、描述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根据这种分类,勒温认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属于一种描述性科学,纯粹是由现象的逻辑顺序维系在一起的,它对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之,勒温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伽利略式的科学。因此,勒温在其理论中比较追求心理学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据这些定律来对个体所处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
心理环境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勒温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 为了更确切地具体分析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勒温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一概念,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这些事实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在这里勒温提出了所谓的“准事实”,他是想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影响人行为的事实并非客观存在的全部事实,而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一部分事实。这一部分事实有时候可能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吻合,也有时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整体论的观点。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又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从勒温对心理场的这些分析来看,心理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不过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因此,勒温的心理场又称为心理动力场。 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lifespace),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B=f(PE)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按照勒温的说法, 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 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 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这些区域的丰富和分化沿着多个方面进行。勒温的生活空间其实是对心理环境和心理动力场的一个总的描绘,它后来成了勒温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概念。
心理生活空间,又称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包含了人及其环境。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f(LS),意即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生活空间中有三类事实,即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表示程度上虽然不够,但可以作为某种事物看待。相对于客观事实,被个体觉察到的那些事实可能与真实事实并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称为“准事实”。同时,生活空间 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 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 个区域移动。 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首先对心理事件
移动的动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但拓扑学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温于是又借助数学中向量分析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勒温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实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及移动的动力系统的研究,这样勒温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1.需要
是勒温心理学中行为的动力源,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勒温把需要分 为两种:一是客观的生理需要,二是准需要,勒温的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勒温心理学中所提到的需要一般是指第二种需要,也即准需要,他认为这些准需要对人的行为起着实际的影响。
2.紧张
是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勒温认为需要的内驱力不是联结作用而是一种内部张力状态,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伴随着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这时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只有消除这种紧张或至少是减弱这种紧张的情境出现时,个体才能重新恢复平衡。
3.效价
原是化学方面的一个名词,勒温在这里用它来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对象如果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或对个体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对象就具有正效价;反之,对象如果对个体有威胁或惹人生厌则这个对象就具有负效价。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象并非真的具有化学概念中说的那种“价”的意义,勒温所谓的效价,其实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对象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
4.矢量
在数学上原指一条有向直线,勒温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也就是说,矢量(有时也称向量)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就是指人与一定的对象间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吸引力会使人趋向目标,排斥力会使人背离目标。勒温曾用图示和文字对冲突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些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冲突类型是双趋冲突。这种冲突 存在于一个人面临两个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价对象之间,他必须就其中的某一个对象做出一种选择。但这种情况并不会维持很久,当这个人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向其中的一个目标移动时,这时较近的那个目标就开始增强它的吸引力,而远离的那个目标的吸引力就开始下降,这就出现了心理学上的目标梯度效应。即当目标越来越接近时,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增大。
第二种冲突类型是双避冲突。这种冲突就是指一个人面临两项都想逃避的对象时,他必须就其中的一项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左右为难的情境。当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境时,一般是在两害之中取其相对较轻的一项。
第三种冲突类型是趋避冲突。这一种冲突形式和上两种冲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指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又趋又避,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所谓又爱又恨。在这一种情境中正效价和负效价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价一方移动时,那负效价的一方就会产生相等的排斥,因此这种情境中矢量运动的可能性最小,所以生活中许多人戒烟经常是半途而废。
以上是三种基本的冲突方式,勒温在分析这些冲突方式时也承认生活中有更复杂情境出现的可能性,即一个人面临许多的选择目标,而每一个选择目标又有趋避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现代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多重趋避冲突。
5.障碍
也是勒温动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勒温认为障碍可能是物、人、社会制度、法律等,也就是说凡是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都称为障碍。当个体接近障碍时,障碍便具有了负效价的性质。障碍能引起人的探索行为,人在探索过程中通常是绕过障碍而达到目标,当绕不过时人就会对障碍发起攻击,通过消除障碍来达到目标。
  6.平衡
是勒温动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衡是相对于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唤起人需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勒温把不平衡定义为“一种贯穿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状态。(查普林、克拉威克,1989,p.86)与此相反我们就可以把平衡解释为这种紧张状态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动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的紧张状态得到解除。但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人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