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

出处:蜀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选段: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扩展资料:

文章先从刘备力主伐魏着笔,说明自己的不顾危难思惟北伐是为了奉行先帝的遗意。接着针对群臣对北伐的非议,用“六未解”作反面陈说,驳倒群议,阐明伐魏的必要性。认为旷日持久,只会使敌方坐大,自己兵员减少。指出与其耗费人力物力坐以待敌不如主动出兵。

最后又从事态的难料出发,进一步申述了伐魏之举已是迫于眉睫刻不容缓,并表达了自己对蜀国的一片忠诚。全文结合形势的分析展开论述,剀切详明,有说服力。而陈说己见,又多从反面设辞,文势层叠,情意慷慨。文中表达的抗兵北伐的报国之志和耿耿忠心,尤其令人感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意思是汉室和乱臣贼子不能同时存在,王朝霸业不可以偏安一隅,比喻有我无你。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在外交上,派使者联吴;韬光养晦,对魏国劝降书不作答复,以低姿态麻痹敌国。

政治上,高度集中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励精图治,笼络土著地主,缓和主客矛盾,革除刘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则,虚心纳谏,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战争。

经济上,坚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发展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扩大财政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1
汉贼不两立
发音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
释义 比喻有我无你。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示例 :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汉贼不两立”的主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七回)
王业不偏安

帝王所从事的事业,是威慑天下臣民、治理万方的百姓,万里江山,王道滔滔,需要四方的臣服;帝王的德业,如浩荡春风,无所不在,不可能偏居一隅、苟且偷安。帝王以德业而一统天下,天下人尽皆听从帝王的号令,仰仗帝王的声威,依照帝王的意志办事,天下才可以享受太平。反之,王者以王者之乐而乐,万民以万民之忧而忧,天下就会分崩,这样,王业也就会受到危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3
这句话应该出自吴人所作(仿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虑汉 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故托臣以讨贼也就是说先主刘备 与曹操(曹氏)势不两立 汉祚不可偏安于成都 所以 (先帝)托付我讨伐曹魏另外说一下这个《后出师表》 表中虽有诸多错误 (史实错误)但从言辞 语气 都甚为恳切 最后一句 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一语道破了诸葛丞相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8-21
汉指的是汉室正统,说白了也就是他自己,贼指的就是当时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汉贼不两立就是表明抗曹的决心,以此取得当时大部分士族的支持和同情王业不偏安说就是说白了,不甘于偏安一隅,表明迟早要打败曹操。取得天下,恢复汉室正统刘备这两句话就相当与抗曹的宣言了,时髦点的就是现在信息战和心理战术的应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