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的有何不同点?

如题所述

1、两人的发迹史不同。

李白恃才孤傲,没有走科举之路,其诗热烈歌唱进步的政治理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权贵表示极大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总想着一鸣惊人,也经常自比“管乐”,后经玄宗姐姐玉真公主的介绍,被提拔为“翰林待诏”。

苏东坡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科举这条路,走向政坛的。

2、两人的文学主攻方向不同。李白的主要成绩表现在五言古诗、古乐府诗上,而苏东坡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散文、诗词等方面,众体兼备。

3、两人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李白善于以豪迈的笔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雄奇奔放、瑰丽多彩的诗篇,诗风清俊明快,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苏东坡以自然流畅称著,其文“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其诗气势磅礴、雄健奔放,其词豪放雄健。

4、两人的仕途坎坷,但也有所不同。李白从40多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后来由于李白的“自由散漫”,被玄宗赐金放还,以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参与永王反对肃宗被拒,后经好友高适迎救被流放夜郎,途中因代宗登极遇赦。

苏东坡因反王安石变法,倍受打击,倍受贬谪,当徽宋上台时,因爱其才招还,在回归途中因病辞世。他们两人的区别也不同的侧面分别代表了唐宋文坛上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差异,即个性舒展的盛唐之音和内敛理性北宋文风。

扩展资料

1、李白轶事典故——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2、苏轼轶事典故——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58]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4
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起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所以,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那么,李白的月亮和苏轼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首关于月的诗篇,一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一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我们能看到两颗同样杰出的心灵,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历程。
把酒问月,是一个徒劳的追问,但自《春江花月夜》后,就一直缠绕着诗人,李白和苏轼也不能例外。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实际上只是在暗示着没有起始的月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而一个自明的永恒一再被追问,只能说明诗人内心的不甘和惆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每一个发问者都会感受到“永恒沉默”所带来的震撼。月就是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的对永恒的憧憬。这种无望的憧憬萌发了诗人追问的冲动。
但一个彼岸世界,是如何和现实人生建立联系的呢?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类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但月却对人间有着密切的关注,那是一种怜悯和同情的关注,它因为爱莫能助而远远离开,甚至顾影自怜。对于人类来说,月亮是一个孤独的主体。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表明月与李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暗示了李白并非“凡人”。在世俗的世界里,李白感到了一种异类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种无端而起的孤独,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孤独,它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领悟和拒绝。因此,李白不生活在现实世界,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另外一个独立而孤傲的主体,骄傲并满怀同情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因此,月和人类的疏离关系不能范围李白,月和李白的关系,就是人和影子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人类中超脱出来,在幽冷空寂的云的深处高蹈。在苏轼的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迷朦着一种浓郁的怅惘,也暗示了月和人类世界那遥不可即的距离,月亮是一个超越此在人生的世界,比起那轮唐朝的月亮来说,它甚至更加冷寂。但苏轼也不是凡人,他在盈和虚之间的左右逢源,他对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的坦然和顺从,表明苏轼可以凭着自己通透人生的智慧,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月亮对于苏轼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那凛冽于凡人的月亮,是飘然可及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换句话说,月亮对于苏轼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主体,那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是一个敞开的世界。对于有着无数烦恼和悲凉的人生来说,只要你能真正放弃对此在的执著,那轮明月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栖息地。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避难所。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是一个人唱出的热闹的戏。错综杂沓的光影,既营造出一种迎来送往的幻像,也真实地指示着那旋转舞动着的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灵魂。一个人醒着,却刻意为自己演绎着幻觉,我们知道,那是宁可沉醉,不愿醒来。在这热闹的孤独中,李白要坚持不懈地演出,没有观众,没有结局。这种坚持本身说明,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冷冷的月色就是李白孤芳自赏的光辉。“永结无情游”是一个悖论,无情就是对关怀的拒绝,就是对孤独的坚持,这句诗的意思首先就是对孤独的无条件的认同。正是对关怀的拒绝,把李白送上邈远的夜空。对于苏轼而言,月亮既然是一个栖息之所,那么,久居这琼楼玉宇就不得不承担着退避的歉疚,所以他能感到“高处不甚寒,何似在人间”。温润深厚的儒家情怀,把苏轼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即使遭到挫折,即使通达人生祸福无常,也不能完全从心灵深处抹去对现实的留恋和希望。苏轼一辈子都在入世和弃世之间辗转反覆。他在黄州时曾作《临江仙》云:“长恨此身非我有,有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坎坷经历和他对人生的洞彻,都使人相信这可能是真的,但是,“翌日……,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急命往揖,则子瞻鼻憨如雷,犹未兴也。”苏轼不能改变人生的无常,又不能从无常的人生中解脱出来,那么,月亮只能是在自己走投无路时的一个临时避难所,而一旦立足于这清冷的光辉中,那无限的孤寂使他心中又充满了凛凛的寒意。
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孤独的承受中有一种特别坚韧的人格力量。“皎若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就在那无人知晓的云间海上,孤独的花为自己绽放出晶莹的色彩。李白正是凭着坚强的人格本身,鄙视现实,升华精神,超脱现实。孤芳自赏又是一种冷漠,因为不再期望任何人的理解,更不愿意将自己和世俗的世界混同为一,所以在冷漠中保持一个距离,在无限的空虚中漂泊游荡。杜甫《赠李白》很恰当地描述了李白这种精神面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容他人窥视,就不得不冷漠,在冷漠中展现了一种韧性,让孤独成为一根支柱,守卫着自己的世界。李白的冷漠和拒斥,使我们凡俗之人感到了难堪,这就是“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理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月,不是游伴;对月的认同,不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孤寂。没有相互的安慰,只有加倍的同一,月之孤独、明丽,倍增我的孤独、明丽。“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李白《峨眉山月歌》)当李白一往深情地追踪着那轮明月的时候,他迷恋的正是月的高洁、孤独、冷漠,或许还有一种深沉的忧郁。他是月,它只能在海上云间出没,他不得不孤独。苏轼因为现实的孤独而不能认同现实,要乘风归去,踏上月宫。但“起舞弄清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和人格力量,我们知道那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我们又如何能以一种孤独来消除另一种孤独呢?所以遥远的月不过是苏轼悲凉的后院,而不是永恒的家园。对于苏轼来说,应该有现世的解脱之道。月亮的阴晴圆缺确证了悲欢离合不仅是一种个体的体验,而且也是宇宙的铁律。也就是或,悲欢离合是和我们生命过程仅仅联系在一起的,是注定要承担的一种本质,那么,为什么要逃避呢?进一步可以说,孤独并不存在,而温情却存在于孤独之中。当苏轼悟出这个道理时,他是幸福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是一种对空寂和虚无感悟,是一种期待和担忧,也是一种纠缠和留恋。苏轼的月亮离现实人生是如此的贴近,又是如此的充实,它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中既有孤独,也能够寻觅到温情之所在。所以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你有对温情的渴望,就能从孤寂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获得人生的安宁和幸福。
李白的对月和苏轼的对月,皆由自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间”这一非世俗的场所,就表明了李白对不在世的自觉,表明了李白对人世自觉的离弃。所以李白的孤独是对彼岸生命的自觉承担,它不可能在人间找到解决之道。苏轼自然也能理解这种绝世才子的孤独,他的把酒问天也包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超然反省。但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此在生命的“不应有恨”,所以他的把酒问月是不离现实的在世之问,他的孤独需要在人间寻找现实的解决之道:那就是温情和对温情的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孤独,都是对月,却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叶嘉莹女士将这两位分别称为“仙而人者”和“人而仙者”,她说李白的仙表现了“绝世天才入世的悲哀”,而苏轼则是“凭籍着几分飘忽的‘仙’气而得到解脱”(《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的分别,也许有人觉得苏轼更亲近,也许有人觉得李白更自由,但不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不论是抗拒还是执著,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那些飘逸游荡的月的精魂,不但体现了对此在生命的爱惜和一往深情,也赋予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悠远的意蕴。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李白和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两们作家,分别代表了我国唐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但他们之间一些不同的地方:1、两人的发迹史不同。李白恃才孤傲,没有走科举之路,其诗热烈歌唱进步的政治理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权贵表示极大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总想着一鸣惊人,也经常自比“管乐”,后经玄宗姐姐玉真公主的介绍,被提拔为“翰林待诏”。而苏东坡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科举这条路,走向政坛的。2、两人的文学主攻方向不同。李白的主要成绩表现在五言古诗、古乐府诗上,而苏东坡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散文、诗词等方面,众体兼备。3、两人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李白善于以豪迈的笔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雄奇奔放、瑰丽多彩的诗篇,诗风清俊明快,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苏东坡以自然流畅称著,其文“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其诗气势磅礴、雄健奔放,其词豪放雄健。4、两人的仕途坎坷,但也有所不同。李白从40多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后来由于李白的“自由散漫”,被玄宗赐金放还,以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参与永王反对肃宗被拒,后经好友高适迎救被流放夜郎,途中因代宗登极遇赦。苏东坡因反王安石变法,倍受打击,倍受贬谪,当徽宋上台时,因爱其才招还,在回归途中因病辞世。他们两人的区别也不同的侧面分别代表了唐宋文坛上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差异,即个性舒展的盛唐之音和内敛理性北宋文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4
1
二人的豪放与“仙气”的区别。

有人把李白与苏轼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结论说:“虽然与李白一样,苏轼也算得上是北宋一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但他仍比李白细腻得多,内向得多,也往往在狂放之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慎静以处忧患’,正是苏轼人生哲理的核心。”唐宋士人的心理和情感差异,确实是各自时代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曾比较过太白东坡这两位古代诗仙之不同,谓东坡乃是“人而仙者”,他有“人”的烦恼,需用飘忽的“仙气”予以解脱,与太白之“仙而人者”有着显著不同。同时,正是其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又让后世之人提到他就倍感亲切。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说:“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新传·浩气不亡》)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与亲切。

苏轼对官场很厌倦,却终身没有离开官场;他对名利相当淡薄,但从未坚决拒绝;政治对他太不公平,他并没有斩断与政治的联系,他对山水林泉极为耽爱,却未曾离群索居,隐逸楼迟。这一切从消极方面分析,表明随着宋代专制政治空前强化,文人自立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赖于为官取禄。从积极方面看,是苏轼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的生活原则作出的必然选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长期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更显出文人的现实生活态度,也更加的让人感到理解与同情。

2 李白毕竟主要是一位诗人,其文学成就相对局限,文化贡献相对小一些;而苏轼则不单是一个诗、词、文、书、画兼擅的文艺全才,而且是一个兼通儒、释、道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使他足当宋型文化的主要代表,甚而象征性人物也毫无过分。

3
"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这就酒的内质.
而苏轼同样也是豪放的,但他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比较的内敛,合茶的淡雅和清高的特征,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其实苏轼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第4个回答  2013-06-24
李白好写诗,苏轼写词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