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感情变化?

如题所述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她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
  中州盛日”。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涙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李清照在南渡前,无论是望夫词还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小令,风格都是清婉秀逸,含蓄婉转,同时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她运用清新素雅、风韵天然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心的欢与愁。但由于这一时期生活上波澜不惊,平淡而闲适,造成李清照视野的不开阔,词作多是浅吟低唱,局限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因而,现实意义也不很大。 社会的动荡,人生命运的不幸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改变。 命运的转变,使李清照自觉不自觉的具体结合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细微的亲切感受,去表达她深沉的故国之思。视野逐渐扩大,不像前朝仅停留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因而增强了现实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0
简单的说··就是 国家灭亡 丈夫死亡 导致了她词感情的分界·

前期欢快 后期忧愁
第3个回答  2013-07-10
前期多是闺中事,后期则是国耻家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