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苏东坡经典语录

如题所述

01.

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

万事万物,天下的道理都是统一的,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是这个“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对立、差别和变化,所以又不能执着于“一”。

02.

春江水暖鸭先知。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所以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以及水温的上升。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0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0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就是这个琴;和主观的人,就是弹琴者。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美妙的琴声。

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声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相统一,才能成功。

05.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是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得道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主观臆测,不是失之于偏,就是失之于浅,所以不要有一点心得,就自以为知“道”了。

06.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

07.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事物变易的一面来看,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这是说事物的绝对运动;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这是说事物的无限循环。

08.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

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它的“名”很快就会被人们厌弃;光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实”就不能广被人知。

“名实之辩”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苏东坡大体上是一种“名实相副”的观点。

09.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实践出真知,熟练出技巧。观察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

10.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bai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du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zhi改革,dao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