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如题所述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那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通过选点突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1、 解读关键字。 

比如彭霞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抓住了“送”这个关键的题眼,围绕“谁送谁?送到哪?为什么送?如何送?“来展开教学。还有,崔元老师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这个字。。。 

还有,《鱼游到了纸上》这课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游”这个关键字。这样的关键字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也叫题眼。 

2、 解读关键词

肖玲老师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词,通过探究“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来组织教学,让教学条理清晰。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通过体会他们父子的“语言、动作以及遇事的做法”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学生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读关键句。 

还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则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特点以及人物品质。如《心中那盏灯》中有一段对父亲清晨起来为儿子打磨冰灯的细节描写,其中,对父亲的一组动作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还有《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一个倔强、勇敢、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就立了起来。还有《 桥》这篇小小说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体悟文章的独特表达 

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它的内容,还有领悟它的表达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素材。这些典型的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模仿。如: 

①    首尾呼应 《飞夺泸定桥》 

②    总分语段  《庐山的云雾》 

③    过渡段  《赵州桥》

④    优美语段


二、了解语言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


三 、细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文本细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只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的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文章的作者这个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关的文章。 

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 

2、学生的文本细读。 

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说教师的文本细读要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则要做到适度! 

①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深度,但绝对拒绝深沉、深邃。

②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适当的广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