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到底更偏向李世民,还是李建成?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李建成,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玄武门之变由于李世民军权在握,李渊没办法,为了国家的稳定,才让位于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不是个开始,而是个结局。一个长幼继承权斗争的结局,一个新旧势力斗争的结局。抛开这场政变,从武则天的出身来看李世民时代。武则天的爹武士彠原本是太原城里的木材商。骆宾王也说武则天“底实寒微”也就是她爹是出身平民的暴发户。怎么暴发的?靠为唐军处理军马粮草。传说武士彠要死了,他的儿子们要抢尽他的遗产,那么后妻和小女儿媚娘将没法过了。所以李世民就把武媚娘接进宫做了才人,好好养起来……
李世民曾经评论大世家崔氏的时候也贬斥这个家族不出人才,只会联姻。纵观和李世民亲近的臣子,大都出身不高却身有长技……由此可知,李世民的唐军之所以能够在隋末乱局中一枝独秀,都是因为李世民“唯才是用”的用人方针。
李世民会将胜利果实与自己的手下分享。初期秦王府节节胜利,获得无数财货土地,都分给了秦王府的这些幕僚,譬如房玄龄杜如晦之类的。这就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贵族们认为李世民“吃独食”,不公平——自来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们得到一切,贩夫走卒们得点残汤剩饭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后期这些贵族们就不让李世民出马打仗了,他们要自己打仗捞财富。这些人里偏偏就包括李世民的爹和兄弟。
谁知仗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打输了是会死人赔钱的。最后还是要依靠李世民的秦王府。但是李渊卖了个小聪明,他的太子是李建成。这人的性格和他爹差不多,四平八稳没才华的一个世家子弟而已。李渊觉得这样就可以调和新旧势力的斗争,不让李世民压倒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
但是出身低的人得罪了出身高势力庞大的贵族是会死的——如果李建成一即位,李世民势必被撂在一边。那么李世民的幕僚们则不仅面临自己披肝沥胆得来的战利品没有了,性命也将不保。对于这一点,李世民本人是一再犹豫,他的幕僚们却等不得了,一再催促他想法子即位。
——李世民的手下都是身经百战人世历练的大才,想整死李建成李元吉简直小菜一碟。但问题关键不在这两个人,而在李渊。怎么处置李渊,得到帝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杀,不合适;放着,也不合适。所以尉迟敬德冲进去先挟持了李渊。不管前面玄武门战斗结局如何,皇帝被控制了,来面见皇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照样是个死!
而李建成李元吉这一对难兄难弟没等到见尉迟敬德就先去见了阎王。
然后是让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当时是用吸食父亲乳头的动作明确表示——只要他在位就一定不忘父亲的生养之恩而善待父亲。李渊大势已去,反抗却过于危险,也就在这样的优待条件下投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9
客观地来讲,关于玄武门之变李渊持有的态度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李渊之所以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因为封建帝王传位的“立嫡为长”的思想观念,而且李建成不负众望深得其心。直到后来,李世民密谋政变,引起了李渊的强烈地不满,但是他已经无法力挽狂澜,只好听之任之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李渊自始至终都是在偏袒李世民,一味地纵容他的专制与过失。立李建成为太子,只是一种帝王传位象征性的加冕程序,李渊怕引起众大臣的反对,所以,后来,选择了充耳不闻。
当然,我个人认为,无论李渊偏向于哪一方,他最后都选择了麻木不仁。无论怎样,他都希望自己一手打下的天下还是早点稳固下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9
李渊更偏向李建成,他喜欢李建成的母亲,因而更喜欢李建成一些,他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有才,但还是想要他辅佐李建成,宣武门之变,是李渊没有想过的
第3个回答  2013-06-29
李建成是李渊立的太子,他一直在维护他的地位。但李世民拥兵自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当然,他不杀李建成,就会被李建成所杀),越位登基.....李渊实属无奈
第4个回答  2013-06-29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想万无一失的登上皇位,皇后死前不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而在这之前李渊想立李世民为太子,因为皇后才没成功,这之后才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