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最为杰出的代表诗人是?

如题所述

1、王湾,生卒年不可考。今所知他约在先天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薄,开元五年后曾参预《群书四部录》的修撰,大约卒于开元中。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远,非人力。”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句子,便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余四句分别是: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和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非常喜欢这两句诗,曾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者以为楷模式。全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行旅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的情调。诗中明朗的感情,壮阔的气象,喜悦的情思以及那海日、江春及早而来,仿佛要驱走“残夜”和“旧年”,都向我们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种更为健康、昂扬、乐观、壮大的时代情绪分明浸润于其间。这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平凡的开端。
  2、张说(667-730),字道济,或字说之,洛阳人。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当时苏 被许国公,二人均善为文,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二人之手,因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他在当时文坛上地位显赫,很多文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聚集于他的门下,玄宗曾称为“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由于他一生曾三任宰相,也曾任边镇节度、贬谪岳州,因此他的诗除大量应制诗外,还有不少朴实凄婉之作,特别是贬谪岳州之作,凄婉而有情致,人谓“得江山之助”。他的作品中,《邺都引》一诗,慷慨悲壮,已具有盛唐七古情韵。诗中凭吊邺都,赞扬曹操的英雄业绩,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曾评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络体远矣”。(《唐诗别裁》),所以也是盛唐诗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作家。
  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曾先后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迁中书令,为贤贤明,正直不阿,是盛唐时期难得的名相,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于曲江。有《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
  张九龄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大致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他是一个好文的宰相,对于形成盛唐诗坛的彬彬之盛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开元初年开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用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此后二十年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尤以文士为多,许多优秀诗人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如孟浩然、卢象、王维等等。由于他的提拔和奖掖了一批能诗能文的人才,自己也成为事实上的文坛领袖,并进而在诗坛上形成了好文的风气。二是他的创作实践,他以简约清淡之笔扭转齐梁之浮艳,同陈子昂以古朴豪迈抨击六朝的效用是一致的。胡应麟《诗薮》评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者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卷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之而诗品乃醇。”他的《感遇》十二首是贬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似,都是托兴讽谏之作。如:

  兰若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兰若秋桂比喻自己坚贞、清高的品德,确可看出其简约的风格。又如《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把怀恋相思,写得十分真挚浓郁,而又淡雅明朗。
  4、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太子宾客,秘书少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年八十六而卒。为人性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山在今浙江鄞县西南百五十里)。今存诗十九首。其中绝句写得十分清新,如《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明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又如《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王翰(生卒不评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张说入相期间,曾荐引其入朝任秘书省正字,为人性豪荡,恃才不羁,在登进士后赴吏部诠选时,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中仅三人,除张说、李邕外,就是他自己。喜纵酒游乐。今存诗十四首,多壮丽之词,《凉州词》其一是他的代表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的情感,或云:“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作悲伤语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
  (一)孟浩然
  1、生平概况
  孟浩然,襄阳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李白大13岁。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比较简单,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稍多一些,记载他在太学赋诗,在王维署中偶遇玄宗,令俑已作,他诵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深为玄宗所不满,故而见放。又载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一同入京,想将他推荐给朝廷,他却故意爽约,弄得韩朝宗很生气,京城也没有去成,等等。内容仍然很空泛。
  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陈贻焮先生根据他的诗歌所透露的情况,以及同时代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参考两《唐书》的记载,理出了一个线索。据这些材料知,孟浩然出身于一个小庄园地主家庭,四十岁以前,除了短暂的出游外,主要隐居于家乡襄阳的鹿门山,过着以诗自适的生活,同时也为乡里排患释纷(王士源说他是“救患释纷以玄义表,灌园艺竹以全高尚。”)这一时期,他一方面过着隐居的生活,与一些禅师、上人、山人、逸人交往,同他们谈玄说道,妙悟玄理。另一方面,也闭门苦读,为应举做准备。他曾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南阳阻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大概他觉得有把握了,便在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不料却失败了。在长安逗留了一年,便回到家乡,临别有一首留别王维的诗云:“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扇。”
  回家后不久,大概为了排遣失意的痛苦,他便去吴越一带作了较长时间的漫游。他在《自洛之越》一诗中说:“惶惶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可见他是带着愤懑的心情去漫游吴越的。这次漫游,历时四年之久,足迹遍及吴越一带的名山胜水。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四年之后,他回到家乡,不久又一次入蜀之行。开元二十二、三年,友人张子容休沐还乡,他在家乡与张子容过了一段诗酒唱和的宴游生活。二十四年又有一次湘赣之游。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召他入幕,他在张幕中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大概在张幕中,张九龄告诉了他一引起朝政的实情,他便潜心归隐了。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来到襄阳与他相会,当时他“疾疹发背”,因“食鲜疾动”,旧病复发而逝,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在同时代的人心目中,是被当做一个不慕荣利的高人而得到人们的推崇的。王维曾替他画过一幅像,据张洎的题识,是“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是一幅隐士的神态。王士源说他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李白《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间。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孟浩然》中说:“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又说“唐代的士子都是登第狂,独浩然超然物外,而晚唐的士子因为政治不明,更多落第机会,往往爱拿孟浩然来遮羞,于是编造浩然‘大内诵诗遭黜’的谣言,竟把这位心怀澹泊的风流雅士变成了东方名利场中的唐吉诃德,这是自有诗人以来少有受到的侮辱和诬蔑。”
  其实,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说,孟浩然的思想中,确有向往隐逸的一面,这从他诗所写的对于慧远、庞德公等隐士的追怀与向往可以看出。但是,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进入仕途或者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洗然弟竹亭》:“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鶺鴒心。”《田园作》中说:“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著《甘泉赋》?”所以他的一生实际是在隐与仕的矛盾中度过的。
  2、诗歌创作特点
  孟浩然的诗歌今存260余首。从总体来看,他的诗中,以山水诗居多,田园诗只占一少部分。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所以可称为行旅山水诗。这种山水诗与王维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物方式上,他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它是随着诗人的眼光而渐次出现的,不象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其次,孟浩然作诗,往往是“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挟挟异”。殷璠在评论孟稍浩然时说他“无论兴象,兼复故实”,重视“兴象”,可说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的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他的诗,往往是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因此,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的冲动而写的,因而他的诗整体上显得很浑融完整。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诗“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之中,淡到看不见诗了。”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清人沈德潜说他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即说出了他诗的这一特征。不过,孟浩然诗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出他的部分诗“雄浑劲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说他的诗“冲淡而有壮逸之气”。这些评论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孟诗的风格特征是颇有启发的。

  (二)王维

  1、生平概况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上元二年(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父亲处廉时迁于蒲(今山西永济)。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所重。”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据《太平广记》,他是随歧王入公主府,因奏《郁轮袍》而得解头,事或不可信,但他精通音乐则是事实,且中举后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十几年后,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三十三、四岁了。王维这次回长安任京官,是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他的诗《献始兴公》,即是投献干谒张九龄之作。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示要辞官归隐,但王维并不敢与李林甫公开决裂,所以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修葺后作为其母奉佛之所,他也隐居于此。经过他的修整后,辋川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等,他便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共收入他诗歌二十首,裴迪和诗二十首,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不过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2、王维的创作
  王维一生所创作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大致而言,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不少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也即人们所称的“盛唐气象”。诗中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旋的欢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中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后期的王维,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也比较全面,既有边塞诗、赠别诗、妇女题材诗,还有山水田园诗。其边塞诗的代表如《使至塞上》、《从军行》,妇女题材诗歌如《洛阳女儿行》,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不过在这些题材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而奠定他在唐诗歌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大致即指他的此类诗。就艺术特征而言,王维的这类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李白
第2个回答  2013-06-10
诗仙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