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是昏君么?给出史料- -

如题所述

你好!
我个人认为,杨广不是昏君。
理由是:

杨广同历史上其他帝王一样,都有其进步性,也都有局限性。评价他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

【杨广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不可没。】
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隋朝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东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开创科举、开通大运河,手工业发达,商业外贸繁荣,为唐朝的盛世打下一定基础。
就这一点而言,杨广还是有历史功绩的。
杨广在任内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畅通丝绸之路,是为后世造福。其中的大运河至今仍惠及百姓。
杨广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隋诗》录存杨广的诗40多首,对唐代文学的兴盛起了很大的影响。

【隋朝的灭亡固然与杨广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因素不在杨广。】
隋朝的灭亡固然与杨广的暴政和政治改革有关,从而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但这不过是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而已,不能把这笔账全都记在杨广头上。因为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基础不稳固。
隋朝是在中国经历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转而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7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第2个回答  2013-05-18
中国历史上比较复杂的皇帝。有才干,有能力,但是太能折腾。老天给了他一个创造太平盛世的机会,可惜他没有利用,终使大隋朝灰飞烟灭。他本可以成为李世民一样的明君。
第3个回答  2013-05-17
有功有过:
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文学成就较高,作有饮马长城窟行等传世名作,也是早期写词的一人 。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第4个回答  2013-05-18
个人观点,不是。俗话说,成王败寇。杨广对天下人来说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李唐的人,不排除捏造历史的可能。再者,他开疆扩土、一统天下,让百姓过过几天安生的日子。说有人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修京杭大运河,退一步讲,京杭大运河在后世有多大的功效,这就不言而喻,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杨广的深谋远虑。
第5个回答  2013-11-25
杨广坚信屌丝是没办法逆袭,因为在他的前面没一个被屌丝搞死的朝代出现,所以他做了反面教材。最后放弃北方回到自已以前管理过的扬州堕落了,最后结论就是前期是暴君后期是昏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