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全文?????????

如题所述

小溪巴赫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进他?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窍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1]。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那时十多年前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这支著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德性格和品格。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或用只有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B是7,A是6,C是1,H是7,将这四个音符连缀起来就是巴赫名字的音乐专称),音乐家们用这种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散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常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脓脓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2
在文章开头两节,作者就将自己欲写又止的心情和盘托出,
“一直想写一些巴赫”

“许
多次拿起笔”
等语句既写出了巴赫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又折射出作者对巴赫音乐的熟知和
思考之深。
紧接着他用爱因斯坦评巴赫的话进一步地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依据。
在文章的第
二节中,作者提到了巴赫“伟大”

“浩瀚”的音乐成就,这是用共识引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以巴赫音乐的伟大、浩瀚来衬托其匀称、安详、恬静、旷日持久的美——即贯穿全文的“小
溪”意象的内涵。

从第四节到第十五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一次偶然的机会,
作者得到了巴赫名字的德文
意思是指小小溪水,就这样,本文的中心意象“小溪”出现了,它的出现让作者豁然开朗,
开拓了一条通往巴赫音乐世界的大道。

第四节到第八节重点写了小溪的意义,
“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作者化虚为实,将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比作了潺潺流淌的小溪,
表明尽管巴赫音乐的价值一开始无人发现而被埋
没,但终将穿越时空,化作永恒。如在第六节中,作者将小溪(巴赫音乐)同出土文物作了
对比,
同陈年老酒作了类比,
用比拟等形象化的手法写出巴赫音乐的不朽价值与旺盛的生命
力。

第九节到第十五节,作者重点为我们描绘了“小溪”与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这一部
分可称作全文的华彩篇章。
他先是用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那些铺陈渲染的辞章,写出了小溪虽然毫不起眼,默默无闻,但是却源远流长,永葆生命的活力,并且具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旷日持久的美。而在第十一节和第十二节,作者通过两个相同形式的句子将“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过渡到了“巴赫的性格与品格”,真正将二者合而为一,写出了小溪的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巴赫的个性沉静而坚韧,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而他的音乐却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伟大音乐家。阅读至此,我们能够发现随着作者对“小溪”意象的充分挖掘,我们对于巴赫的了解也逐渐深入。这两条齐头并进的线索彼此交错,直到完全将“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融为一体,“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照。 此外,这一部分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以第十节为例:作者先是用了两组排比,形成语势,强调小溪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总是以清静的姿态默默地流淌;再正面肯定小溪所拥有的平凡却伟大的美好品格。“它不是一杯烈酒”,“它只是你的眼泪”等比喻更是恰到好处,形象地写出来小溪渗透进永恒的心里和岁月的美。整节语言长、短、整、散结合,也具有一种如小溪般静静流淌,轻灵、内敛而诗意的美。作者诗化的写作风格在这一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章的结尾部分分三个小节,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了聆听巴赫音乐时眼前出现的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这些画面的中心意象正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令人回味无穷。作者与巴赫音乐那轻灵、诗化的语言展露无遗。正如肖复兴自己所言,“音乐的力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响起清澈的回声”,一个热爱音乐的作家,拨动自己的心弦,把文字化作音符,谱写出多年来蕴藏心底的对于音乐的感悟。他滤去尘世间的喧嚣和燥热,让文字充满着宁静与沉思,想必读者在读完全文后也会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