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宋史 吕段传》翻译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卒,年六十六。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亲吕琦是五代时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少年时聪敏好学,因为先辈的功劳补任千牛备身。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转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太宗出兵攻打河东,有意命令廷美居守京师,吕端对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往伐不义表明天意,秦王您处在近亲且有贤明的地位,当首先跟随护从。现在您主持留守事务,对您来说不合适。”廷美于是向太宗恳请随行。不久被牵连到王府的亲近官吏向管理人员说情违法买卖竹木的案子中,贬焉商州司户参军。后来调任汝州,又为太常丞、判寺事。出朝知蔡州,因有好的政绩,官吏百姓都依程序奏报要求借留一任。改授祠部员外郎、知开封县,升任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国时,大风暴折断船的桅杆,舵手非常害怕,而吕端仍旧读书像是在房间襄一样。许王元僖主管开封,吕端又任判官。许王去世,有告发他的隐私的人,吕端因辅助不力,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府中审讯。吕端正在办案,就慢慢站起来等着,二使说:“有诏令审察您。”吕端神色自若,看着跟班的人说:“拿帽子来。”二使说:“何必惶恐如此?”吕端说:“天子有诏责问我,就是有罪过的人,怎么能在堂上与奉诏讯问的使者对质?”随即下堂,随问而答。降职任卫尉少卿。逢设置考课院,群官中有获皇帝谴责而置于无固定职位和俸禄的官员,召来对答,都哭泣伤心,因为饥寒上奏请求解决。问到吕端,马上奏说:“臣下以前佐助秦王,因为在府中任事行为失检,受批评去商州帮助工作,承蒙陛下重新提拔任用我。今许王暴病去世,臣作辅助工作没有规矩,陛下没有重责我,只是使我附列官职,臣已经是罪过大而幸蒙深恩了!现在有关部门考虑妥当处理,如果有机会得到颖州副使的职位,是臣的愿望。”太宗说:“我自了解你。”不久,官复旧职,任枢密直学土,遇了一个月,诏任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经说:“我观察吕公奏请办事,不以物喜,不以贬惧,也不形喜怒于言表,真是作台辅之臣的人才啊。”一年多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位居寇准之下,太宗即任吕端焉左谏议大夫,位在寇准之前。每次单独在便殿召见,一定会谈话很长时间。进官拜任户部侍郎、平章事。当时吕蒙正为宰相,太宗想任命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为人胡涂。”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决意任他为相。适逢在后苑办酒宴,太宗作《钓鱼诗》,诗中说:“欲饵金钩深未达,磘溪须问钓鱼人。”属意吕端作相。后数日,罢免吕蒙正相位而任吕端。第二年夏天,吕端得病,诏命免除他一般的朝拜,只去中书省办公。吕端上书要求解职,不被皇帝批准。皇帝亲临昌端的家中探间,吕端不能起身,皇帝抚慰有加。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4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郎。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郎、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胡涂。”太宗曰:“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
第2个回答  2013-06-04
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太祖)开宝年间被授职为参知政事。当时赵普主持中书省,曾经说:“我观察吕公向皇上奏事,得到嘉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也不表现在言谈话语中,真是宰相的气度啊。”太宗想要用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已经属意于吕端。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主抓要领,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皇帝任他为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上朝时,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将他处以烹刑。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使李继迁对我归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对策。到继迁的儿子时终于向我朝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