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儒家思想及诗歌的社会价值

这是我们期末考试的语文试题 要求上千字~~
必须要说出 杜甫的儒家思想及诗歌的社会价值

  一卷杜诗,仿佛是多年相识的老友,可以寄情、可以对语,可以得到安慰,也可以从中认识生活。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为什么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这是被杜诗感动之后的思考。杜甫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一、 忧患意识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 仁爱精神 恻隐之心
  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生命的怜悯,“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诗歌中处处散发着仁爱思想,生活经历有着强烈的受难色彩,与广大人民一起品味着世间的苦难。杜甫的诗歌散发着仁爱的情韵,而少“纲”的生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是杜甫为数不多的清丽之作,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果意象给我的感觉是鲜花盛开,则意境给人的感觉就是明媚的春天。该诗给人的意境就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的春天,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春天。诗中的景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一字写情,而情意饱满,使人沉浸在一个明媚秀丽、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该诗的意境凄清而美好,饱含着诗人的期待与渴望。诗人想象着家中的情形,一个宁静美好又深情期待的月夜。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表现出对妻子和儿女如此亲切的爱。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强烈思念以及对儿女的无限怜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妻子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是多么美好,表现了对妻子的尊敬与思念,又含有愧疚的心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此诗表现了生活的辛酸和友情的美好。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流离的诗人造访了一位久别的老友,在这个叫卫八的处士的“惊呼”中,诗人感受到了朋友的惊喜与热情,温暖了诗人有些凄凉的心情。从“怡然敬父执,”到“感子故意长。”一连串的动作语言中使诗人感受到一个热情友好的雨夜,层次分明,气氛温馨美好,使有些辛酸的旅程得到了一份安慰,于是,两位老友共同嗟叹生命的流逝,感伤世事的无常。
  三、 忠恕之道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
  杜诗后期诗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体现在忧国立场与忧民的情感上。对他而言,这一思想又多是出自于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如他所云:“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西阁曝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的人格意识。其《夔府书怀四十韵》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诗中他回顾了失宠于肃宗,感恨“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又指出自己虽身沦江湖,但思相想仍是牵系国家安危。诗中所表现的忧心至深至切。如“凶兵铸农器,讲殿癖书帷。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此”,他看出了战乱初定,危机仍存。而执政者元载、王缙之流仅以佞佛求侥幸,妄论罢兵。这才是天忧所在。又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恐乘均赋敛,不似问苍夷。”他认识到战乱摧残民力,而朝廷仍要一味收刮民力,不问百姓死活,这正是最大的社会悲剧。因此,他才有如此的悲叹:“豺构哀登楚,麟伤泣象尼”。其忧世之心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也超越了对一姓一君的思怨。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家身份而自豪,以儒学为立身之本。这就使他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成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诗风格,也同样标志着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垂范于后代作家。杜诗中的儒家精神在后世影响极大,其意义已超出了诗歌史的范畴。所谓“诗圣”之说也含有儒家“道德圣人”的成分在其中。作为后世诗人的一尊精神偶像,其儒家思想观念在思想史的影响不亚于他的诗歌艺术在诗史上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杜诗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2、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写组诗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

(2)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第2个回答  2013-10-15
杜甫的儒家思想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杜诗的社会价值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笔触客观严谨,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极富生活气息。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于诗坛,具有鲜明的抒情性格。叙事诗善于选材,寓主观于客观,是其最大特色。精于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抒情诗则善于解剖内心世界,寄情于景,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而语言之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态度与实践,更为后人所折服。他所开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的命题方法,彻底结束了前人用旧题写新事的文不对题的局面,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石。杜甫对各种诗歌体式都是擅长的,尤其是律诗,一直被后人奉为创作上的典范。他无愧于“集大成”的诗人的美誉,无愧于“诗圣”的定评。正如元缜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所论: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杜诗虽因其对现实的深刻批评而冷落于当时,但是到了中唐终于被人们认识了它的价值,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当时的韩愈和白居易都积极推扬杜诗。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杜诗获得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自宋代起,杜诗注本渐趋增多,而以清人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比较著名的注本有郭知达《九家集注》、金鸾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胡震亨的《杜诗通》、黄生的《杜诗说》、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当代研究杜诗者亦具规模,杜诗选注本几曾出现,又有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杜甫年谱》、冯至的《杜甫传》刘开扬的《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等相继问世。陈贻) 焮先生的巨著资料翔实,见解颇新,每能给人以启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5
杜诗与儒学

中国的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文学观点直到
现在仍有广泛的影响,《论语》也是文学意味颇浓的儒家经典。《孟子》
中绝大部分篇章是抒情性强、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儒学特
别接近古典诗歌,学诗是孔门的六门功课之一,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
古代诗歌抒情性与儒家观念的感情色彩极易融合,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
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
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
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
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
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
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
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而且
在这方面比孔、孟有很大的发展.。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观念多是感情性
的,但孔孟只是开了一个头,并没有就此加以渲染展开,因为他们毕竟是
思想家,不是诗人。而后世的儒家代表人物(特别到了清代)忽视了这一
点,使得原始儒家风貌逐渐丧失,把一个本来特别具有人情味的学派,搞
得最为僵化、最不近人情,甚至到了令人憎恶的地步。
儒家基本观念在杜甫诗中恢复了初创时的特征,变得丰满鲜活、更富
于人情味。我们读杜诗、体会儒家的思想意识,似乎儒家倡导的那些只能
令人仰望的伦理观念就在身边、就活跃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还可以说
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有了这些观念,我们才变得不世俗、不庸俗,
甚至说变得更文明了起来。而且杜甫写到这些时是那么自然,顺口说出,
好像是从他内心中流出来的,根本不是后代道学家那样语言无味、面目可
憎。后人读杜诗所受到的儒家观念的感染、绝不会亚于读儒家经典。

社会价值:培养善根与发扬善念

我们说杜甫善于发现和揭示人人皆有的善心善念,但也应指出杜甫
的情感是比我们这些普通人细腻、丰富,他感受到不一定我们这些普通
人都能感受到的。例如,杜甫曾经游历过的风景,当再次去时,感情就
不一样了。他在《后游》一诗中描写再度游修觉寺的心境:"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为什么"曾游""再渡"就与初来不同呢?人的感情仿佛是自
然界的甘霖和雨露,给万物以"润泽",寺庙与小桥有过诗人的投影,所
以当他"重来"时才感到分外亲切。对于自然风景缺憾,杜甫也有极敏锐
的感受,"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曲江二首》)。只要
出现了一片落花就使得春天不再完整,这种感觉细腻仿佛是童话中的"公
主",能被九层厚垫子下的一颗豌豆硌得不能入睡。这种感觉就是儒家说
的"智"。"智"是仁爱的基础,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不择仁而处,就是不"智"。没有"智",
也就是没有感觉、换句话说就是麻木不仁。麻木的人,没有感觉的人,
不会有"仁"的。我们从生活中也会体会到,对他人痛苦没有了解的人,
就谈不到"爱人"。《水浒传》38回写李逵与宋江等人在酒楼吃酒,李正
要在大家面前卖弄他的"胸中的豪杰的事务",没想到一个歌女前来咿咿
呀呀的唱歌,宋江等人都听歌了,没人注意李逵了。李逵大怒,两个指
头朝小女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死了过去。那个
小女子是个可怜人,按照过去宣传的"阶级同情"说,李逵应该同情她才
对,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他对小女子的苦难没有感觉。杜甫对他人痛
苦的体验是极深的,并能很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新婚别》新娘子身
份的尴尬"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垂老别》中被征发上战场的老
夫妻之间的互相怜悯与安慰:"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杜甫一会儿是老父,一会儿
是老妻,分担着两位老人的痛苦。
对于万物万事,大自然中的动植万类中弱小者,杜甫也是充满同情
与理解的,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举不胜举的。
相似回答